香港史學後進協會: 上水虎地坳特色盂蘭勝會2023年載譽歸來

2023-08-21
 
AAA

WhatsApp Image 2023-08-21 at 16.22.58 (1).jpeg

撰文:劉健宇(香港史學後進協會秘書長)

經過三年疫情,每年農曆七月的盂蘭勝會終於得以復辦。然而,由於今年經濟轉差,全港只有約18個盂蘭勝會神功戲,與2019年時的28個相比大減10個。云云眾多個盂蘭勝會,位於上水虎地坳的「德陽堂呂祖仙師廟盂蘭盛會」極具特色,在疫情前每年均會通過舉辦與眾不同的活動,吸引市民到訪虎地坳這片世外桃園。

虎地坳盂蘭勝會見證北區歷史

現時的虎地坳是一個二次大戰後由內地遷港居民組成的寮屋區。虎地坳盂蘭盛會的起源要追朔至1967年,有潮州居民代表認為愈來愈多「潮人」居住虎地坳,並且覺得應該在香港舉行有關潮州的習俗和傳統,因此在村內舉辦了簡單的盂蘭祭祀,是為首屆盂蘭盛會。據虎地坳村文化復育計劃為居民鄭漢春進行的口述歷史,最初創立「虎地坳村盂蘭勝會」主要是想為那些失去性命的同胞「拜好兄弟(孤魂)」,超度他們的亡魂並藉此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由於虎地坳鄰近梧桐河,過去香港缺乏河道治理,每逢雨季虎地坳均會面臨水浸,當中有不少當區居民失去了生命。這項超度亡魂的建議最後獲得11位潮籍人士支持,每人遂捐200港元於1967年開始第一屆「虎地坳村盂蘭勝會」,並於同年請來呂祖仙師坐鎮。時間到了2010年代後,正值新界東北發展計劃受到社會廣泛關注,為了讓外界了解區內的文化價值,不少區內居民積極通過文化與自然保育讓外界了解虎地坳的獨特價值。

據虎地坳村文化復育計劃為居民廖志協及陳耀安進行的口述歷史,居民在2015年開始在每年的盂蘭勝會中輪流按照四個習俗形式的大士王來作拜祭,充分展現出對村內多元背景和文化的尊重和包容;廖志協及陳耀安兩人則於2016年接手第50屆盂蘭勝會,並通過觀摩香港各式各樣的盂蘭勝會,吸收各地區組織的做法;並正式加盟潮屬社團總會屬下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VS--YouTube-2018-1’37”.jpg

虎地坳獨特的祭祀儀式

直到2019年,虎地坳居民更請來香港本地紮作業工會會長冒卓祺師傅製作四大士王,史無前例地在單一勝會場地中同場展出四個不同型式的大士王,其款式分別有紅面(客家)、藍面(潮州)、白面(本地—東莞)、青面(鶴佬—福建),又想到加入日本盂蘭元素,懸掛了帶有日式味道的燈籠和彩色油紙傘,盡顯創意和特色。

此外,按學者陳蒨於《潮籍盂蘭勝會:非物質文化遺產、集體回憶與身份認同》的研究,虎地坳的盂蘭勝會與眾不同——這些不同,俱源於虎地坳混集各地移民所致:例如佛教經師誦經時並非潮州話而是廣府話、紙紮品既有潮州大金,也有廣東金銀紙。儘管如此,當地居民依然堅稱德陽堂盂蘭勝會屬於「潮式」,原因在於當初發起時,由十一名潮人籌辦,而且不少儀式亦依照「潮式」。

附圖一.jpeg

附圖二.jpeg

如果各位讀者有意了解上水虎地坳盂蘭勝會的文化魅力,歡迎預留以下時間:
● 8月31日下午一時由江有財師傅誦經、開壇迎聖;
● 9月1日上午11時設有鄉村市集、小食與遊戲攤位、功夫表演、盂蘭導賞,下午三時梧桐河祭幽,上水屠房超渡畜牲道(大約下午五時完禮);
● 9月2日上午11時設有鄉村市集(同上),下午三時直位式化大士爺(送聖回天)。

本文改編自即將出版的《上水虎地坳風物誌》(香港:初文出版社,2023年),敬請讀者期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今日香港保留了不少以「虎」命名的地名,例如上水軍地新塘莆虎地嶺(Fu Ti Ling)、屯門虎地(Fu Ti 或 Fu Tei)、元朗虎地排(Fu Tei Pai),亦有一些因為填海而消失的地名,例如青衣虎地角(Fu Tei Kok)。為甚麼一個地方以「虎」命名呢?是因為這裡從前真的有老虎嗎?

    香港史學後進協會  2023-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