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俊飛:明朝晚期治理遼東的教訓

2023-09-18
伍俊飛
中經文促會研究員
 
AAA

 未命名設計 (3).jpg

明朝滅亡的原因錯綜複雜,但其在遼東治理上所犯的致命錯誤是關鍵原因之一。在錯誤路線和方針指引下,東北女真勢力快速崛起、遼東孕育出本土主義、中央對李成梁等派駐官員失去制衡,明朝間接地培養出一代雄主努爾哈赤,而這個對手,和農民起義軍首領李自成一起為大明掘好了墳墓。

「以夷治夷」不合時宜
明朝素來有「剛明」之稱,對待邊境附近的少數民族重在軍事壓制,其治邊思想與政策 ,固守「華夷之辨」,堅持華夷分治、以夷治夷的民族政策。這種分而治之的治邊思想局限性很大,既不如隋朝、唐朝的自信和包容,也不如清朝的華夷換位思考,導致明廷長期無法彌合與蒙古、女真等民族的矛盾。

其後出現的清朝,雖然堅定維護滿族上層的政治地位,但在民族政策上實行融合政策,反對分裂,主張「天下一家,無問西東」,更能有效維護與促進國家的大一統。晚清廢除禁關令後,近千萬漢族移民闖關東,東北的滿族迅速與漢族融合,確保了東北始終是中國領土的一部分。

遼東出現本土主義
遼東本就華夷雜糅,衛所體制下的編戶齊民樂以「東人」自居,而長期獨自與女真人作戰更是催生出本土主義意識。天啟六年,努爾哈赤率領後金武裝進攻寧遠,以遼東本地人為主體的寧遠守軍奮起反擊,結果後金大敗,努爾哈赤受傷後不久病亡。本土主義情緒激發和動員了軍民保家鄉、求生存的意志,幫助朝廷暫時穩定了遼東局勢。其後遼東邊軍以遼人為主發展,雖然也吸收了不少外來兵員,但本土士兵一直佔據主導地位,並且萌生出比較獨立的有別於關內社會的身份認同。這種狀況加上遼東人對朝廷吏治不滿,導致遼東邊軍的國家意識漸趨淡薄。在與李自成發生激烈衝突後,吳三桂率領遼東邊軍投降清朝,並且協助滿洲八旗軍攻打南明,統一全國。

3582459-PH.jpg

努爾哈赤對遼東本土主義興起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朝廷派駐遼東的總兵李成梁曾安排努爾哈赤在自己的公私衙門中生活過一段時間,讓其接受漢族文化,學習帶兵作戰的本領,並且推動李家與努爾哈赤家族聯姻。李成梁以為自己籠絡了一個本土權貴,陶醉于利用女真人打擊女真人的美夢,不想努爾哈赤是一個典型的兩面人,反而成功利用李成梁的袒護,不僅培植了女真人的武裝勢力,還喚起遼東漢人的本土意識。遼東漢人邊軍隨女真人進入中原後,成為清朝征服中原的急先鋒,南明末代皇帝朱由榔便是死於遼東邊軍首領吳三桂之手。

機構之間制衡失效
明朝晚期,中央對派駐遼東的機構垂直管轄弱化,派駐機構之間的制衡失效,最典型的是對總兵李成梁失去約束。名相張居正當政的時候,土生土長的遼東人李成梁在東北銳意進取,屢立戰功,重創蒙古和女真各部落,崛起為衛國重臣。然而,在二次鎮守遼東後,李成梁發生蛻變,「貴極而驕」、 腐敗墮落,「弄虛作假」冒功,「勾結高淮」亂遼,「棄地啖虜」資敵,「養虎遺患」亡遼。

明代的監察制度本來是比較完備的。在中央管理系統的權力制衡體系中,以司禮監為代表的內府宦官系統,與以內閣、六部為代表的文官及武官系統,以及包括十三道監察禦史在內的都察院系統,構成了明代權力制衡體系。然而,由於腐敗的地方官員養寇自重,玩弄中央,這種制度在遼東沒有得到有效落實。

未命名設計 (2).jpg

隨著李成梁權勢加重,位望益隆,「子弟盡列崇階,僕隸無不榮顯」,「軍貲、馬價、鹽課、市賞,歲幹沒不貲,全遼商民之利盡籠入己。」他結黨營私,「灌輸權門,結納朝士,中外要人無不飽受其重賕,為之左右。」他排斥異己,「督撫、監司稍忤意,輒排去之,不得舉其法」。李成梁領導的勢力一家獨大,他護佑和扶植努爾哈赤,派駐遼東的巡撫、巡按等居然長期熟視無睹,置若罔聞,終於釀成大禍。

重溫遼東治理歷史,鑒古而知今,對我們處理複雜的邊事,確保「一國兩制」行穩致遠,顯然頗有裨益。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自取消中史為中學必修科之後,學生對中國歷史認識程度普遍滑落,對文化承傳非常不利。文化牽引向心力,這個環節一旦鬆懈,民族情懷便會疏離。近年出現「港獨」、「自決」、「香港不是中國」的言論,與此不無關係。

    2016-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