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供水協議談判 由增強議價能力開始

2017-05-22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WATERA.jpg
東江水的「統包總額」制為人詬病。(大公報資料圖片)

東江水供水協議談判在即,對於如何訂立新一輪的價格和購買量,社會各界議論紛紛。東江水的「統包總額」制一直為人詬病,部分人認為購買多於需求的水量並非保障,而是浪費。撇開立場,當我們在叩問何謂合理的供水合約時,如何提高自身的談判資本,這才是問題的根本。 

打開水龍頭,水便嘩啦啦地流淌出來。這一代人,還能夠想像六、七十年代制水的日子嗎?1963年6月,香港首次出現水荒,每四天才有四小時供水。水車一到,一家大小拿著鍋碗瓢盆爭先恐後地外出排隊打水。那時候的香港人只能望天打卦,期盼天降甘霖。直到東江水輸港,供應香港近七成用水,我們才脫離為水望天打卦的日子。然而,我們有沒有珍惜這一切得之不易的水? 

漏水問題嚴重 當局坐視不理 

思匯政策研究所於近日發表的「水沛蜃樓─關注香港水資源安全 推動區域水資源共享」報告中指出,每年因水管滲漏問題已流失的淡水高達33%,預計損失達13億元。放眼臨近地區,台灣水管滲漏率為23.5%,日本則只有10%,均比香港更為低。日本之所以能夠有效減低水管滲漏,是因為日本政府堅持每年更換5%水管。反之,根據水務署「更換及修復水管計劃」,香港水管每年的更換率只有2.5%,為日本的一半,成效自然大打折扣。 

面對嚴重的水管滲漏,水務署卻怠惰因循。申訴專員公署於2015年主動進行調查水務署延誤跟進滲漏事故,發現即使有大量食水流失,水務署往往未能安排即時維修。當中近一半的私人食水管滲漏個案超過 60 日才完成維修,部分個案更需歷時兩年多才完成維修。等候維修的期間,食水繼續滲漏,香港人的荷包也同樣「漏水」。 

WATER.jpg
六十年代香港出現水荒,市民排隊打水。(房委會圖片)

水費價格凍結22年 分級制度名存實亡 

現今百物騰貴,水費機制卻自1995年起再未調整過。香港的水費幾乎低絕全球,甚至比中國內地部分地區還要便宜。根據水務署報告,於2015-16年度,每單位水的淨生產成本為11.5元,但水費卻只停留於4-5元,就連最高級別的用水量,亦只是每單位9.05元,仍未能收回成本價,讓人摸不著頭腦。 

香港於1979年推出水費分級制時候,是希望能夠透過累進形式計算水費以鼓勵市民減少用水,同時體現「用者自付」的精神。當時第二級別的水費,便大致可收回每單位的淨生產成本,而級別三四的水費更能提供額外收入。時至今日,收回成本已成無稽之談,更遑論要補貼低用水量的住戶。水務署自1998年起便錄得虧損,需依靠政府一般收入補助。僅僅是上個年度,便錄得近11.4億元虧損。 

水費便宜,用水自然更肆無忌憚,浪費不斷。但一說起加價,市民自然也群起反對,訴說生活如何逼人,無法承受百上加斤。事實上,加價未必是向市民開刀,大可從商業用水和建築用水上入手。現時商業用水為每一單位4.58元,建築用水為7.11元,均未能收回成本。商家打開門做生意,所需繳交的水費卻低於成本,其實變相政府補貼利潤,於情於理都不合。政府不妨先向用水量多的商業機構收回成本,循序漸進地將高級別水費調高,藉此提供誘因減少用水。 

毋忘制水日子 勿浪費點滴

香港人很善忘,曾經汲取過的教訓總會再重蹈覆轍。但,香港人再善忘,也請不要淡忘了,那段家家戶戶都叫嚷著「樓下閆水喉拉」的日子。千萬不要因為食水垂手可得,就視之為理所當然。不要忘了水從何而來,不要忘了水本身很珍貴,不要浪費一點一滴。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水是資源!是資源!飲水要思源,香港有義務『反哺』水源地才是。你懂嗎?朋友!」我強調到,這下她懂了。

    冰凌  2021-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