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景宜:青年政策需放權自主

2017-08-31
張景宜
媒體工作者
 
AAA

youth1.jpg
香港有區議會、立法會,卻欠缺一個讓年輕人議事的青年議會。(大公報資料圖片)

青年政策一直為人詬病,最主要原因是青年政策目前由政府中的老年人所主導,年輕人往往都沒有辦法參與政策制訂的過程。其次,就是政府在制定青年政策的過程中,仍然抱有一種解決「青年問題」的心態,而不是與青年共議協商,推動一些對年輕人有正面影響的長遠措施。這兩個問題根深蒂固,令相關的青年政策難以迎來大改變。 

近年有一點良好的轉變是,自從上屆政府委任了劉鳴煒擔任青年事務委員會主席後,委員會明顯地出現較年輕化的感覺。而劉鳴煒和相關的智庫也專門開拓研究青年政策的範疇,提出了不少獨有的洞見,為今屆政府青年政策變革開拓了一條不錯的路徑。上回寫過中策組改組的問題,今回就希望再跟進青年政策本身的問題,針對當中的重心:「政府應否對青年政策放權」。 

青年議會無疾而終

如果大家回看八十年代,立法局對青年政策的討論,可以見到當年不論派別,都是支持成立一個由青年選出的青年議會,讓年輕人議事,就青年政策、公共設施及社會資源的運用發表意見。這個議題,其實自八十年代後,每隔幾年就會在立法局、立法會的議事堂上再回頭討論,不過每次討論後,立場極其相似,都是認為要積極支援年輕人,成立青年議會等等,議案通常都獲大多數通過,但政策仍然依舊停滯不前。 

青年議會曾經在每區的民政事務總署旗下成立過,但因為參與人數不足,此項計劃最終無疾而終。現時類似青年會議的,都是每年一度的「青年高峰會」,但這種高峰會永遠都只是邀請政府官員來分享和答問題,從未有過甚麼「會議」的部分。由上而下的活動,其實成效根本不彰,亦對年輕人產生不了甚麼影響。 

應提供渠道讓青年在制度內發聲

過往數年的社會運動,所造成社會撕裂對政治討論帶來不少負面影響。但如果從好的方面看,不難發現香港的年輕人,比往日的更關心社會,希望透過自身的參與帶來改變。政府官員經歷了社會運動過後,應該深切反思政策推動是否出了問題之餘,更要思考新政府是否有提供足夠的機會和渠道,讓年輕人可以循規範的途徑,向政府提出建設性而負責任的建議,在制度內盡力改變社會不公? 

不是每個年輕人都想跟政府搞對抗,又或是只想留在街頭。政府有責任,為有心服務社會、改變現況的年輕人,提供平台和渠道,令他們可以務實地改變當下的政策,令他們對建制重懷信心。設立青年議會,其實正正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政策,令年輕人可以選出其代表,進入建制改善政府施政。立法會早前通過了36億教育撥費,為自資學士同學解困,這樣的平台其實可以令政府更了解不同年輕人的需要,例如成立青年智庫,了解副學士、在八大就讀自資學位課程的同學所面對的困難等。同時,政府將青年事務委員會,升格成由政務司司長擔任主席的青年發展委員會,統籌不同政策局推動青年政策,委任不同的大專學生會代表進入此委員會當中,相信可以改善到年輕人與政府的關係。 

當然,互信是日積月累而成,並非一時三刻的事。假如林鄭月娥真的要彰顯其施政新作風,就應該在此重啟青年議會,真誠踏出改革的第一步,嘗試開拓一個新的民間共議空間。青年政策,就是一個展現新風的重要關鍵。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香港社會需要加強對少數族裔的教育和提倡共融。這需要政府、學校和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教育少數族裔下一代了解自己作為香港市民的義務和權利,要多關心和支持少數族裔青少年的成長發展。同時,我們應該創造一個包容性的環境,讓少數族裔感到被代表和重視。通過讓少數族裔青年融入香港社會,他們可以感受到成為香港人的歸屬感,並培養愛香港的價值觀。。

    歐陽鳳盈  2023-0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