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美娟:土地大辯論的完美選項

2018-06-07
麥美娟
立法會議員
 
AAA

mak1.jpg

土地專責小組進行的公眾諮詢已進入第二階段,並開始在地區舉辦展覽及論壇,又用問卷方式收集市民意見。但早前立法會討論有關諮詢時,不少議員均批評專責小組的問卷既複雜又帶傾向性,甚至戲謔問卷的選項如同酒樓「點心紙」,花多眼亂,市民難以填寫。

香港土地問題向來錯綜複雜,專責小組要謀求共識,一開始已經甚為艱鉅。再加上公眾諮詢開始後,不同持份者已陸續進行動員及游說,務求將自身的意見轉化為民意,也令各個選項在討論時變得對立:例如有人主張發展棕地、高球場優先而不要填海、也有人反指只需填海就不用犧牲高球場、也有意見認為只需動用《土地收回條例》收回私人土地,其他選項就不用再做等等。這些「立場先行」的意見沸沸揚揚,但背後卻缺乏理性討論及嚴謹數據支持,也沒有實際操作的方案。由此下去,土地大辯論可能只成為各方「口水戰」的場合,最終社會期望的新增土地卻仍然落空。

今次土地大辯論其中一個難題,就是市民以為諮詢是就土地開發作取捨,而不是就開發土地優次作選擇,故很多人以為只需做A就不需做B,於是就堅持己見,維護自身利益。但事實上,香港土地開發從來都不是單一方法,而是多管齊下,所以我們既有填海得來的新市鎮,例如屯門、將軍澳,同時也有以農地、棕地為主的新發展區,譬如新界東北及洪水橋。因此,如果我們只將土地開拓框限於某一、兩項方法,不僅在數量上難以應付未來需要,而且也無法持續供應,屆時高地價、高樓價的苦況只會不斷重現,難以解決。

要解決香港當前「貴、細、擠」的住屋困難,筆者認為專責小組提出的短、中期選項,全部也要不分先後地進行,務求盡快增加房屋土地的供應。此舉不但是出於實際供應考慮,同時也是向市場及整個社會發出明確訊息,就是政府願意為解決土地房屋問題用盡一切方法。我相信只有政府展現強大決心及一視同仁的態度,不同的持份者及利益者才願意配合行事,釋放土地出來。除此以外,政府也要實際地在房屋政策上作調整,並以「公營房屋」作為未來的政策核心,從根本上滿足市民的住屋需要。這些調整包括將公私營建屋比例改為七比三、利用市建局等公營機構釋出的土地興建公營房屋、以至重建資助房屋階梯等,從而讓市民感受到政府對他們的住屋訴求確實有作出回應,我相信這比起進行一個辯論更勝千言萬語。

香港現時缺乏土地的狀況,就如同一個飢腸轆轆的食客進到酒樓內。侍應如其給他送上一張琳瑯滿目、滿是選項的點心紙讓他精挑細選,倒不如盡快奉上一個「抵食夾大件」的點心拼盤,滿足食客的實際需要。這樣才是對市民而言的「完美選項」。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對比林鄭月娥的東大嶼計劃,土供組的建議有意無意地,更加全面地及策略地降低新界農地及原居民用地的價值。一邊覓地解決香港房屋問題,一邊針對地產商過去多年於新界囤地的後遺症。

    劉信  2019-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