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油麻地多故仔聽 果欄原來唔止賣水果

2018-12-10
 
AAA

4fce17f0-676c-4426-bcc8-c5b4b30e1227.jpg

早於1860年九龍半島割讓英國以前,油麻地一帶已有人聚居。油麻地原稱「麻地」,據說是因天后廟前的海灣廣場,有很多漁民經常於該處修補漁船,並在船上曬晾麻纜,因而得名。後來附近居民增多,有商店經營修補漁船所用的桐油和麻纜,因而被稱為「油麻地」。

由於「麻」字通「蔴」字,油麻地又寫作「油蔴地」,但當地居民最初究竟是使用「麻」還是「蔴」字,現在已很難考究。不過在1924年成立的油麻地小輪,其正名是「香港油蔴地小輪船有限公司」;但到地鐵1979年通車時,「油麻地站」卻使用「麻」字,由於地鐵「威力」強大,使「油蔴地」漸漸被「油麻地」完全取代。

榕樹頭講故

昔日油麻地位處沿海,天后古廟是當地的標誌之一,亦是一級歷史建築物。逾百年歷史的天后古廟昔日臨近海邊,是漁民出海前必向馬祖祈求平安之處,後因填海工程而遷現址,現時與多株榕樹相伴——「榕樹頭」因而得名,那裡是街坊聚腳地,也是舉辦社區活動的熱點。


shutterstock_366972605.jpg

榕樹頭在1960至1970年代更是全盛時期,有「平民夜總會」之稱,有舞刀賣藝、搭台唱戲、測字看相說書講故等,是街坊聚腳的好去處。隨年月變遷,現在已沒有人在榕樹頭下說故事,但近年油麻地街坊福利會會舉辦一年一度的「榕樹頭節」,讓年輕人了解這段街頭歷史文化。

戲院變劇院

提起油麻地,不能不提油麻地戲院,戲院於1930年落成,是市區碩果僅存的戰前戲院。戲院開業初期只放映默片,到了1934年1月23日才轉為放映有聲電影,是附近居民和碼頭工人的消閑好去處。


20160404024931646.jpg

油麻地戲院在1998年7月結束營業,同年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政府於2009年把油麻地戲院和紅磚屋兩幢已評級的歷史建築改建為一所專為戲曲演出和相關活動,特別是為粵劇新秀和新進劇團提供演出、排練和培訓設施的全港性演藝場地,於2012年7月17日正式啓用。

hk0417b7.jpg

果欄原來唔止賣水果

另一大地標非列為二級歷史建築的油麻地果欄莫屬,果欄在1913年建成,最初不單售賣水果,還有蔬菜、雞、魚、米和乾貨等。不過之後魚欄、菜欄、雞欄等在60、70年代相繼遷出,加上港人對水果的需求增加,才主力經營水果買賣。據統計,這裡每天約合共售賣超過5萬箱水果,轉銷至全港。

行政局曾於1969年決定搬遷油麻地果欄,但至今年間仍未落實。政府曾2016年考慮將果欄遷往青衣,但一直未有確實的時間表。


shutterstock_1234520488.jpg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