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事‧情》九龍塘小村莊蛻變 李小龍故居變時鐘酒店

2019-01-25
 
AAA

a35d0e65-8759-44ad-8b45-6e63fdefbb76.jpg
(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Facebook專頁)


九龍塘原為清初復界後客家人建立的一條小村莊的名稱,人口只有250人左右。村莊背靠小山,村前為海濱圍田,有堤壆防止海水湧入。圍田的前身是曬鹽的海灘,過去習慣稱這種海灘為「塘」(同樣因鹽田而命名的地方還有觀塘),加上處於低窪地帶,因而有「九龍塘」之名。

相關文章:《香港事‧情》觀塘定官塘? 鹽田進化做工業區

1920年代起,政府將界限街以北的窩打老道沿線發展為花園城市,九龍塘所指的範圍開始擴展。1937年,政府劃出界限街以北的九龍半島為新九龍,並細分為4區,其中一區稱為「九龍塘」,奠定今日九龍塘範圍的基礎。

802.png
(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Facebook專頁)

花園城市 香港的小英倫

1920年代,香港政府開發九龍,有私人財團向政府建議發展來自英國規劃師賀維(SirEbenezer Howard)的「花園城市」概念建築,讓居民既可鄰近市區,同時可享受郊區的大自然生活。其中一個計劃是在九龍塘興建250幢獨立住宅,當時針對的對象為中產階級。

801.png
(圖片來源:香港電台)

政府因而規定,該地的發展最高地積比率和層數分別為0.6及三層,因而此多年以來九龍塘的屋宇均為低密度的小洋房及別墅。開發初期,九龍塘吸引了不少英國富商居住,結果變成了高尚住宅區。為解他們思鄉之情,區內街道多以英國的郡名來命名,如劍橋道(Cambridge Road)、根德道(Kent Road)、牛津道(Oxford Road)和約道(York Road)等。

李小龍故屋 曾做時鐘酒店

由於地主不能將物業以高密度形式發展重建,所以一般會將土地轉售或出租予時鐘酒店、老人院、婚紗舖、幼稚園等需要(或只需)三數層樓面的商戶,當中更包括一代武打巨星李小龍的故居!

20140726003251.jpg

李小龍故居「棲鶴小築」位於九龍塘金巴倫道41號,李小龍一家自1972年7月29日入住,居住了近一年,是李小龍最後的寓所。

李小龍1973年猝逝後,1974年被富商余彭年以85萬元購入,後改建為時鐘酒店「羅曼酒店」,是九龍塘第一間時鐘酒店。

p50_b.jpg

2008年余曾向政府提議,捐出物業建李小龍紀念館,但經兩年商討後無法達共識,計劃擱置。直到2018年,業主敲定改建為國學研究中心。

廣播道五台山 三台鼎立爭做龍頭

1960年代,政治氣氛緊張,政府擔心廣播機構會被人佔領,所以將本港所有的電台及電視台設在英軍軍營附近的光偉道及安寧道,以防暴動,並改名為廣播道。

1389433078535_A717F8310E0AEAFE209CAC2E247B79D6.jpg
(圖片來源:《香港舊照片》Facebook專頁)

到了1970年代,佳藝電視、亞洲電視、無綫電視、香港電台、商業電台五間廣播機構都進駐了廣播道,一條只有一公里長的街道上共有3家電視台和2家電台總部坐落於此,地理上亦位處小山丘上,使當年的廣播道又被稱為「五台山」,同時也形成了電視台「三台鼎立」的局面。

mee.jpg
(圖片來源:文匯報)

當時經常明星在此出沒,故吸引到大批影迷在此徘徊,是當時「追星者」的勝地。不過,「五台山」五台鼎立的時間只有短短三年,隨著佳視在1978年倒閉,廣播道就由「五台」變「四台」。

直到現在,大部分傳媒機構已陸續遷出,只剩下香港電台和商業電台仍然在廣播道營運,「五台山」風光大不如前。

延伸閱讀
  • 相信很多人一聽到三年零八個月這個名字,都會聯想這是抗日戰爭時香港被日軍佔領以及統治的時期。在香港淪陷之前,其實港英政府曾經作出頑強的抵抗,令到日軍本來打算以一星期就攻陷香港的計劃,被守軍硬拖至十八天才攻陷,後世稱為「十八日戰爭」。本文旨在述說香港義勇軍可歌可泣保家衞國的事蹟。它的組成來自香港不同種族居民,規模雖小,卻發揮強大作用,甚至在戰後被港英政府公布御賜「皇家」榮銜。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3-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