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改善單程證政策 舒緩政府壓力

2019-02-12
劉信
媒體工作者
 
AAA

IMMI1.jpg

醫療系統壓力過大,醫護人員大爆發,事情發酵到今日,矛頭直指新移民。政府因此面對龐大壓力,社會上開始有各種聲音要求源頭減人,連政務司司長張建宗都要發聲,指家庭團圓是十分重要。

回歸20年,香港內部矛盾加大,不少政客都將矛頭轉到新移民之上。當中不乏政治考量,因為不少政黨的票源都與新移民無關,但面對醫護人員壓力過大,或者其他引伸的香港系統承受能力問題,持續下去只會打擊香港政治的管治威信。

眼看過去二十年的政府政策,看來加大公共醫療開支並不是政府樂見解決問題的方法,或者與政府認為有關開支屬於無底深潭,劉信在此不揣測不評論。但新移民面對如斯壓力的同時,政府又是否能夠提供舒困措施,改善新移民在港的形象及壓力呢?

現時坊間開始有聲音質疑,究竟每日150人單程證的額度當中,有幾多真正屬於「家庭團聚」,事實上,工黨立法會議員張超雄在2017年底的時候,就曾於立法會向政府質詢有關事情,其中有一點值得大家留意。

現時政府對外公布的數字,單程證來港人士只有三種類別,其中有超過九成來自「其他類別」,即包括「來港與分隔少於十年的配偶團聚及其隨行未滿18周歲的子女;18周歲以上、未滿60周歲,其在香港定居的父母均60周歲以上且在香港無子女,需要其前往照顧的…」等等。

「其他類別」本身就容易給人錯覺有灰色地帶,而當「其他類別」佔去90%的時候,難免民間會有聲音指單程證審批制度缺乏透明度。甚至有地區工作人士質疑,區內不乏整個家庭來港未滿7年的例子。

要解決這個問題,面對壓力的同時,政府應考慮提高單程證審批的透明度,減少「其他類別」的種類,將數據公開,這種做法可以大大提高單程證的審批透明度。

與此同時,綜觀世界各地的人口政策,人口要入籍時,都會有一定的語文能力測試。政府可以考慮強逼新移民來港後,必須參加政府認可的課程,例如廣東話班,或一些香港基本生活知識,增加他們融入社會的能力。而且亦能透過參加課程期間,建立在香港的群體,對未來生活及投入社區都有一定幫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