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添生:「無大台、兄弟爬山」式的新型社運

2019-07-05
林添生
公共政策及事務顧問
 
AAA

WhatsApp Image 2019-07-04 at 16.15.10(1).jpg

反修例風波鬧得滿城風雨,先後觸發6月9日的一百萬人大遊行和6月16日二百萬零一人大遊行。整個六月新聞焦點是不同的集會和直接行動:包圍警總、包圍政府辦公室、不合作運動等。

由大台主導 走到以Telegram、連登平台為主角

不少人把今次社會運動與五年前的「雨傘運動」比較,模式出現了轉變,參與者強調沒有大台,只有平台,Telegram和連登(兩者都不是個人而是平台)成為最有影響力的「煽惑者」,沒有一個有名有姓的人當運動的先驅、倡導或指揮。

反高鐵、反國教和傘運可算是近年比較觸目的社會運動。2009年反高鐵主要由一批八十後帶領,他們以苦行方式環繞立法會爭取不遷不拆,令抗爭方式不再局限於遊行示威單一化。2012年反國教行動,學民思潮和家長關注組發起靜坐抗議,抗爭層面開始牽涉到社會不同階層。到2014年傘運由雙學呼籲衝入公民廣場引發,學聯與官員電視直播對話是為一高峰,其後隨着各個佔領區被清場而終結。

以上數次運動可概括一個現象:有大台帶領群眾。大台決定運動的目的、方向甚至策略、行動,呼籲各方支持,而群眾響應大台的號召去參與運動,角色比較被動;當決策有失誤或者決定被質疑脫離群眾時,大台便要負責。傘運後期雙學被「拆大台」,有不少人認為群眾將失去領導,抗爭難以持續。

勇武及和理非 由分裂走到有機結合

今次反修例運動可說是香港首場沒有大台的社會運動。網上論壇、社交媒體成為不同抗爭者討論的平台,特別是年輕一代開始不甘於遊行行禮如儀,在6月12日立法會準備恢復二讀前有人網上呼籲包圍立法會,6月25日網上發起眾籌登報,都是一呼百應。

不同形成的抗爭和文宣遍地開花,人人在平台上有平等且被尊重的發言權,而因為沒有大台,所以個人意見不會因為身分而被看重或看輕(甚至很多時發言也是匿名進行);網民可以自由參與討論,選擇響應自己認同的行動。而這種網上討論然後行動的形式,也令個別參與者可以一起構思行動細節,不但令活動呈現的層面和面貌更加百花齊放,亦比以前單純跟隨大台指示令群眾更有歸屬感,更願意付出和投入。

網上討論亦有助不同參與者分工,而這裡的分工不單指參與者按照自己的專長和考慮在活動中各司其職。是次運動非官方口號中有一句「兄弟爬山,各自努力」。傘運後本土派和泛民、勇武派與和理非的裂痕在今次運動中逐漸被修補,和理非明白和了解勇武行動的背後理念,勇武派也可以藉和理非的文宣工作和道德力量賺取更多民意支持。更重要的是,雙方接受了他們不是對立,反而是唇齒相依的關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間有和而不同、可以互相配合的空間。 

就資訊傳播渠道方面,通訊軟件Telegram成為了抗爭者發布和接收資訊的重要來源。面對法律風險,Telegram容許群組參加者隱藏自己身分和個人資料如姓名、電話號碼,而且有加密通訊功能,Telegram可算是運動中的一大贏家。Telegram群組人數上限比whatsapp的多,方便在場眾人交流即時資訊;Telegram亦提高參與者的私隱度,在社運參與者逐漸對警察和司法系統失去信心下,大眾都傾向較保密的通訊以減低行動的法律風險。

今次修例風波將如何演變無人知曉,重要的是我們意識和明白社運參與模式已經出現重大改變,若果政府還有決心和誠意與市民(特別是年青人)重新connect的話,要考慮的不只是主要持份者的意見,民眾透過新模式表達出來的面貌、情緒和力量亦不容被忽視。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