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賢聚嶺南》跨境科研合作 慎防倫理傾銷
作者:溫卓毅博士 嶺南大學亞太老年學研究中心 研究助理教授
2018年,中央政府允許國家科研項目經費過境香港使用。2019年《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提出灣區內高校須加強合作,共建共用科研實驗設施。本港大學反應積極,紛紛磨拳擦掌挺進大灣區,生物醫學研究首當其衝。粵港高校、科研機構共建的實驗室也紛紛簽約落實。本港唯二兩間擁有醫學院的大學,校方高層在媒體訪問中不約而同提到一點,內地人口基數大,疾病種類較多,有更多人願意參與臨床測試,更容易採集病人樣本,制度亦較有彈性,對醫學科研及醫科生培養有很大好處。
樣本數量及多樣性對教學、科研的意義毋庸置疑。不過,在「容易取得樣本、制度較有彈性」之餘,本港高校須要在跨境教研合作中,恪守國際認可的研究倫理標準。近年來,國際學術合作中的倫理傾銷(ethics dumping)現象引起學界的關注。倫理傾銷是指來自監管嚴格、倫理規範普及國家的研究員,到監管寬鬆、倫理審查未普及的國家,開展那些不被其所在國允許進行或爭議極大的研究。當中,有關健康乃至人身性命的生物醫學研究是倫理傾銷的高危領域。2018年底全球首例基因編輯嬰兒在中國誕生,就被國際學界認為倫理傾銷的例子。實驗結果最初由內地官方媒體人民網以敢為天下先、為中國科研實力引以為傲的正面態度報導,卻沒想到倫理爭議震驚全球。不同地方對倫理規範認知的差異可見一斑。
內地有關學術倫理的爭議並非只發生在自然科學領域。例如,2010年北京大學一名社會學系博士生利用在某地掛職鍛煉的機會,以臥底採訪方式收集數據並完成博士論文《中縣幹部》,解釋中國基層的政治生態。論文備受媒體關注和讚賞,認為它紮實詳盡地展示了基層治理的崩壞。不過,因為掛職鍛煉的人事安排可以通過政府公開資訊查知,即使論文對人名、地方進行了匿名處理,但該論文實際上仍然暴露了受訪者的個人資料,可能對他們產生損害,實際有違研究倫理道德。若把這個研究設計放到香港,恐怕通不過大學的倫理審查。
絕不能捨棄倫理規範
以上事例都反映出內地科研機構、研究員,乃至大眾媒體,對學術倫理仍然認識不足、敏感度不夠。內地學術界近年已經確立倫理審查制度,並在此基礎上發表一系列受到國際認可的研究成果。近日全國人大常委會正在審議的《民法典人格權編(草案)》,也增加對人體試驗、個人資料保護等的規範。因此,本港大學在跨境合作中,務實考慮「容易取得樣本、制度較有彈性」的便利,也不能捨棄倫理規範約束。可行的做法,包括倫理審查標準採用「就高不就低」原則,即每項要求均採用合作方中最高的標準,從而令整個研究更接近國際標準,徹底避免倫理傾銷的顧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