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成科:業權之爭雖解 政治偏見難除

2017-01-06
韓成科
香港文化協進智庫高級副總裁、全國港澳研究會會員
 
AAA

bomba.jpg
港深兩地將於落馬洲河套地區發展創科園。(規劃署)

特區政府與深圳市政府簽署「關於港深推進落馬洲河套地區共同發展的合作備忘錄」,共同把河套地區打造成港深創新科技園。這是一個遲來的協議,回歸前,因治理深圳河,將靠近落馬洲的河段「裁彎取直」,導致原屬於深圳的河套地區,變成位於深圳河以南,落入香港範圍,國務院在1997年香港回歸日頒令,規定「業權歸深圳,管理權屬香港」。 

2007年,時任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計劃與深圳共同開發河套地區,並列為香港十大基建項目之一。可惜的是,一直以來只聞雷聲,不見雨點,河套地區土地閒置至今近了二十年。全國人大委員長張德江去年5月訪港,與港府高官閉門會面時,已表明香港經濟優勢下降,必須找出路,而創科就是香港經濟新增長點。值得指出的是,張德江訪港時,唯一的參觀活動,就是到訪大埔的科學園,顯然,香港要在創科上取得突破,河套將是重中之重。 

河套發展一拖二十年,最大的障礙在於項目涉及港深兩地,有大量利益需要擺平,尤其是地權問題更加敏感。現在,河套最終由「業權歸深圳,管理權屬香港」,變成無論業權還是管理權皆由港方擁有,河套區並將沿用香港特區法律和土地行政制度,雖然港深雙方會成立聯合專責小組,就科技園發展「提供意見」,但負責建設和營運的香港科技園附屬公司,其董事會將由港方委任,話事權仍在港方。很明顯,深圳在河套發展上是作出了重大的讓步,當中很可能是中央居中協調,最終才有了現在對香港有利的方案。 

業權、管理等問題已經解決,河套發展的最大障礙已經清除,項目理當盡早上馬。然而,十年河東、十年河西,十年前河套爭論的是業權問題,十年後爭論的卻是政治問題。在目前高度政治化的氣候下,任何有關兩地融合的建議,都容易引起社會上的情緒化反應。故宮博物館向港無私借出珍寶,都尚且被一些人作出陰謀論解讀之時,龐大的河套發展項目,亦難免被人種種捕風捉影的指控,例如什麼「大陸蠶食香港」、「拿香港人錢向內地獻媚」,甚至連深圳的「讓利」亦被指背後有陰謀云云。 

可以預期,去到具體落實的階段,也會出現各種的爭拗,包括環保、規劃、設計,以至將來營運等,都可能出現各種爭議,成為河套發展的「計時炸彈」。特區政府應該做好諮詢工作,讓不同業界的代表都可以參與河套規劃,盡量集思廣益,釋除疑慮。但同時,一些質疑卻是上綱上線,杯弓蛇影,例如有言論指政府無諮詢就包底出錢發展河套的基建同營運,「分分鐘要港人埋單幾百億」,但河套區地處偏遠、交通配套不足,港人不願去工作,變相「益了深圳」云云。這種質疑明顯並非實事求是,而是源於政治偏見,將一個有利港深的河套發展計劃肆意政治化。 

環顧全球成功的科技園區,很多都是位處城市邊陲,如美國加州矽谷,範圍就包括三藩市灣區及鄰近的聖塔克拉拉(Santa Clara)。歐洲就有法國的索菲亞科技園(Sophia Antipolis),位於尼斯(Nice)和康城之間。指河套在深港邊境,更靠近深圳腹地就是「益了深圳」,根本就是欲加之罪,反映了一些人逢融合必反、逢交流必有陰謀的心魔。看來,業權之爭雖解,政治偏見難除,這正是香港發展的最大障礙。 

 

文章觀點來自作者,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思考香港短評】兩份合作備忘錄的簽署︰興建香港故宫文化博物館以及港深共同開發落馬洲河套區,近日引來爭議,從諮詢程序、環境保護、出入境安排的技術細節,到文化統戰、為誰而建、陸人湧港等議題,令香港輿論近日比較忙。

    2017-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