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條Q&A 睇明「香港2030+」重點 

2017-04-27
 
AAA

2030A.jpg

乜嘢係香港2030+?

香港2030+,全名為《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是發展局與規劃署共同推動的一項的策略性研究。主要以土地發展回應其對人口與樓宇老化,經濟發展等願景。

報告重點指出,香港由目前至2040年後,需要共至少4800公頃土地以滿足房屋、經濟發展及城市規劃的需要。現時已落實及已規劃的項目,可提供的總土地供應有3600公頃,即尚欠土地需求逾1200公頃,建議發展東大嶼都會及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望提供1720公頃土地,容納最多105萬人。

另外亦要在維港以外,對生態和環境影響較低的水域填海,以及發展新界棕地及荒置農地等。若完成所有「香港2030+」的規劃,本港足以容納900萬人,並預留約10%土地作為發展緩衝。

東大嶼和新界北具體規劃係點?

東大嶼都會建議在香港島及大嶼山之間建造人工島,在交椅洲附近水域和喜靈洲避風塘進行填海,同時開發梅窩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該處將成為香港新一個商業核心區,並將配合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的發展建議,包括梅窩水上樂園,貝澳芝蔴灣水上活動中心等。香港2030+指,東大嶼都會預計發展面積為約1,000公頃,居住人口為40至70萬,長遠製造約20萬職位。

deb2.jpg

新界北新市鎮,就建議透過綜合規劃及更有效運用棕地和荒置農田,在香園圍、坪輋、打鼓嶺、恐龍坑、皇后山建設新一代的新市鎮,並於新田和文錦渡發展現代工業,以及發展需要在邊境附近營運的經濟用途。預計發展面積為約720公頃,居住人口為25.5至35萬,長遠製造約21.5萬職位。

都會商業核心圈、三條主要發展軸係乜?

報告建議香港要建構「都會商業核心圈」,當中包括三個商業核心區。第一個位於中環,主打高增值金融服務及先進工商業支援服務。第二個就提倡將東九龍轉型,為企業提供另類選擇。至於最後一個就是東大嶼都會,冀打造一個新智慧型金融及工商業支援服務樞紐,與機場和鄰近區域緊密聯繫。

另外,又提出架構三條「主要發展軸」。首先是「西部經濟走廊」,把握香港西部通往鄰近地區優勢,加強洪水橋、屯門、元朗南及北大嶼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東部知識走廊」就把握現有高科技及知識產業優勢,加強將軍澳、落馬洲河套區、馬料水等地的知識及科技發展。 至於涵蓋洪水橋至坪輋古洞一帶的「北部經濟帶」,就發展倉儲、科研、現代物流及其他新興產業。

3LINE.jpg

報告又稱現時香港約有41%人口住在新界,但新界只提供全港約24%的就業職位,不少市民每日都要長途跋涉上班,亦衍生多個問題,包括主要交通走廊擠塞、生產力下降、減少部分人士投身勞動市場意欲等。按照香港2030+框架下的規劃,日後新界所佔全港的人口和職位比率會分別增加至約55%及約38%,有助緩解本港現時居所與職位地點分布失衡的情況。

居住環境同經濟發展又講咗啲咩?

《香港2030+》將未來城市規劃定位為高密度宜居城市,將透過改造市區提高宜居度,包括探討將部分道路用途撥作休憩用途,改善市區公共休憩用地不足的問題。將人均政府、機構及社區用地供應目標訂為3.5平方米(沙田現時為2.2平方米),至於人均休憩用地目標,由目前每人不少於2平方米增至2.5平方米。同時,因應香港大量的人口老化與樓宇老化,(2046年,樓齡達70年或以上的私樓單位逾32萬個,是2015年同齡單位數量的300倍),報告認為應推進重建、復修、活化及保育措施,建議政府加強市區更新的力度及政策。

2046.jpg

經濟發展方面,報告就指香港有需要加大土地及空間供應,應付未能預見的經濟機遇和挑戰。提出未來甲級寫字樓樓面面積,由現時900萬平方米增至逾1400萬平方米。市場主導的工業及特殊工業總樓面面積,由2000萬平方米增至2900萬平方米。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