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單靠政府可助青年創業?

2017-04-28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JCCAC1.jpg
近年不少舊工廈活化後以特惠租金出租,支持藝術和初創企業發展。(政府圖片)

香港競爭力近年已被亞洲其他地區陸續迎頭趕上,甚至超越。主因是香港經濟體系不夠多元化。 

政府多年前提倡發展多元經濟,鼓勵青年創業,尤其是一些有關資訊技術的新興產業。鄰近地區如深圳、新加坡和台灣陸續超前,特區政府卻未有把握機遇,為新興行業提供足夠的支援配套,以至不少青年人有想法,卻沒有足夠資金和人脈實踐理想。 

政府過去確做過一些功夫,創造有利條件,為有志創業的年輕人,提供援助,例如「青年發展基金」,以資金配對的形式,與非政府機構合作,支持青年人創業,資助創新青年發展。但計劃讓人感到雷聲大雨點小。本地創業氣氛仍然低微,更大的原因是土地供應問題。 

香港青年充滿創新思維,但要尋找發展空間不容易。 

大埔的香港科技園,可以說是創業者的夢想地,但現在出租率已超過85%,2018年將達飽和。擴建和交通配套趕不上時代的步伐,假如能夠加快速度,受惠的年輕人自然更多。 

政府早年推動的活化工廈政策也有助青年實現創業理想,發展商若能配合此政策助年青人創業,其實可讓發展商與創業年青人達致雙贏,下屆政府適宜重新考慮推出有關的利民政策。 

近年,發展商把不少老舊工廠大廈活化成多用途的現代化商業中心,為工廈增值之餘,亦撥出部分樓面注入共用工作空間的元素,以特惠租金出租工廈,支持初創企業、藝術和創意文化產業的發展。有「舖王」稱號的商人鄧成波就看準了這個商機,於2008年以1.8億元買入一觀塘工廈,經活化後,再以低廉租金租予創業者就大受歡迎。該物業現估價已超過10億元,升幅超過450%。是一項非常高回報的投資,又可助投資者建立良好企業社會責任形象,而年青創業者亦能受惠。 

隨著政府不斷加推「辣招」控制樓巿,不少投資者已將目光轉移到商廈巿場,令商廈的租金不斷攀升,變相亦令工廈變成可居的「奇貨」。既然政府的政策需要長時間才能完成,難以跟上現今快速的經濟轉變,何不主動釋出善意,再邀請發展商攜手合作,推出一些短期政策以解燃眉之急? 

不少發展商都持有工廈物業,交通便利,但礙於不能隨便改變用途,因此現在只能低價租用作貨倉、迷你倉,甚至丟空,浪費資源。若政府能讓更多發展商改變作商業用途,與香港科技園和數碼港,以及國際創科公司合作,由它們提供知識和技術,租予合資格的年輕創業者,既能讓發展商得到可觀的投資回報,又幫助廣大充滿創業夢的年青人。 

假如發展商釋出善意,希望可以幫助政府改善民生,應該積極考慮,與本地優質的發展商合作,創造機會給年輕人。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