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貞山:香港成了「低慾望社會」?

2017-06-29
胡貞山
學研社成員
 
AAA

SOCI1.jpg

日前,財經專欄《中環街市》,提到了日本的「低慾望社會」論,並聲稱,香港正在步日本後塵,變成「低欲望社會」。根據日本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的說法,日本已經陷入了「低欲望社會」:無論物價如何降低,消費無法得到刺激;經濟沒有明顯增長,銀行信貸利率一再調低,而30歲之前購房的人數卻依然逐年下降;年輕人對於買車幾乎沒有興趣,奢侈品消費被嗤之以鼻;「宅」文化盛行,一日三餐因陋就簡。 

究竟大前研一的論點是否屬實?將日本的情況套到香港身上,又是否恰當呢?其實,大前研一的說法,存在一些數據上的偏誤。以消費力而言,內閣府的調查發現,30年來尤其是近10年之間,日本男人的人均消費金額雖是相對下降,但在同一時間,各年齡層的女性每月消費金額,卻是逐年增加,平均增長5個百分點。 

日本樓市難投機炒賣 

另外,內閣府調查的數據同時發現,近5年日本人的可支配收入(Disposable income, DI),其實正在穩定回升。因此,日本經濟並非沒有增長,國民也不是那麼窮,日本年輕人也不如大前研一所想,沒有能力消費,只是他們的消費模式正在轉變。至於不願買樓的原因,是日本樓市不像香港,沒有大量投機炒賣。加上日本人買樓,並不喜歡買二手樓,使到買樓不但沒有升值潛力,甚至不能保本。 

況且,大前研一的批評背後,其實是在鼓吹消費主義。說到底,大前其實主張國民大量消費和借貸,透過買樓、買車以及奢侈品,藉此來帶動日本的經濟增長。然而,為求所謂的經濟增長,鼓勵國人像美國一樣瘋狂消費,絲毫不顧自己經濟狀況、還款能力,又是否健康呢?那便見仁見智了。 

港樓價高源於供應不足 

說完日本,香港又怎麼樣呢?其實,香港年青人消費額並不太差,特別在消閑、服務性消費方面,港人也熱衷於外地旅遊。因此,我們不能說香港的經濟問題,並非來自消費力疲弱,反而是青年人過度消費主義,信用卡簽賬爆煲,做了收入月月清的月光族,加上他們的薪金升幅,又追不上物價通漲,自然無法有餘錢去儲蓄置業買樓了。 

當然,香港年青人買不到樓,部份人過度消費,只是成因之一。樓價不斷攀升,使他們難以負擔,則是另一個重要成因。根據美國顧問公司Demographia 公布《全球樓價負擔能力調查》,香港的樓價中位數為542.2萬元,樓價入息比率為18.1倍,成為全球樓價最難負擔的城市。 

那麼,香港樓價高企的成因在哪?外圍經濟環境,以及樓市炒賣,固然是成因之一,香港長期土地供應不足,興建速度追不上住屋需要,使致樓房供應長期短缺,供求平均崩潰,公屋輪候也越來越長,最終迫使市民望樓長嘆。 

為了解決土地供應問題,現屆政府積極覓地,甚至有人提議開拓郊野公園地,但是隨即惹來環保人士批評。另一方面,香港是特別政區,不可能像上海那樣,透過檢併周邊村鎮擴大城市面積,收地和更改土地用途,又容易陷入政治僵局,倒不如沿用當年港英政府的方法,透過填海造地打破僵局,反而更好。 

應思考改變產業單一化 

其實,不論日本東京,還是新加坡,也曾建造多個人工島,或者透過填海推動新區發展。當然,在立場大於理性、政治角力不斷的香港政治生態之下,填海造地可能也會遇上阻力,或者環評團體的批評。下屆特區政府有沒有遠見,乃至魄力去尋求突破,將是解決土地和居住問題的一大關鍵。 

簡而言之,日本年青人不願買樓,跟香港年青人想買樓,但是買不起,性質根本不同,兩者沒有可比性。與其胡亂引用日本例子和理論,不如思考如何改變香港產業單一化,怎樣增加土地和公營房屋供應,避免香港因為樓價高企、公屋輪候時間增加,而使民怨累積,可能更加實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特首林鄭月娥推新一份施政報告之前,應該去欣賞港產誠意之作-《西謊極落:太爆‧太子‧太空艙》。由高登作家向西村上春樹操刀,Cult味濃烈,每段情節每句對白似乎荒謬到爆;但真正爆是香港的現況根本瘋狂過電影。

    言冊  2017-1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