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矛盾的香港電台 是政府部門還是「香港BBC」?

2017-07-06
 
AAA

tr.jpg

本地兩大傳媒機構無綫電視與香港電台,因抽調《頭條新聞》事件互相斥責,無綫更直指要播出港台節目乃是「歷史遺物」,要求從此終止這項安排。事件耐人尋味的看點是,明明無綫作為商營電視台(立場被視為親政府),而香港電台在體制下為政府部門,卻由前者主動要求港台節目「為習主席讓路」。港台定位矛盾的問題存在多年,究竟未來是一直以現有模式運作,還是應該脫離政府「公司化」?

雙重身份 角色模糊惹爭議

港台的定位模糊在於,要說它是類似「國營」方式運作,但它並非官方喉舌,而是按協議保障編輯自主,節目亦不時批評政府,更被親建制派視為「眼中釘」。但說它是「公營」機構,卻也不準確。前廣播處長朱培慶曾指「港台跟傳統的公營廣播機構的不同,乃是它並非由一個獨立的董事局運作。」據悉,不少港台中人都喜歡以「香港BBC」自居,但兩者分別在於,BBC以公司模式運作,法人(corporation)身份的BBC,向來不列入公務員體制,有獨立董事局負責管理,財政來源亦有不同。其經費來源主要是從納稅人繳交每年電視牌照費,每個家庭或企業都必須購買一年限的電視牌照,以確保 BBC 能夠擁有足夠的資金以「教育、通告和娛樂」大眾,而費用由政府設定。並且通過皇家憲章保障獨立地位。

根據港台網頁上的介紹,就指該台「是政府部門,也是香港唯一的公共廣播機構」。其實這「雙重身份」,也許反映官方與港台中人,對港台定位看法的不同。前港台電視部公共事務組總監胡永杰,早年曾經提到,政府在2004年之前,在年報一直都稱港台是「公營電台」,到了該年才改為稱呼「政府部門」。「當年察覺時並不太在意,畢竟『政府部門』『公營電台』都是港台身份。但如今看來,這改變原來已隱藏著『撥亂反正』的味道。」

RTHK1.jpg

爭取「公司化」 曾接近脫離政府

事實上,港台在回歸前後都曾有機會脫離政府體制,亦是不少港台中人的盼望,但都無疾而終。前廣播處長張敏儀年前受訪憶述,1986年,當時的律政司唐明治在立法局宣布,政府決定把香港電台改組,脫離政府架構,成為公營廣播機構,即當時所謂的「公司化」。由於重組問題複雜,討論就進行了大約兩年,張說當時「幾乎可以通過獨立」,「可惜事隔半年多,便發生六四事件,結果港台是否轉制的問題,變成了政治事件,往後就無法處理了。」

回歸後惹火節目《頭條新聞》成了箭靶,節目中主持人經常以幽默對答揶揄香港政府的施政,被前全國政協委員徐四民曾指該節目「陰陽怪氣」。

2006年1月17日,曾蔭權政府亦曾成立《公共廣播服務檢討委員會》檢討公共廣播角色,由資深傳媒人黃應士任主席,決定港台前途。不過,委員會2007年3月發表報告建議成立全新的公共廣播服務公司,不適宜考慮香港電台全面過渡成新公司,引起港台員工遊行抗議。及至2009年9月行政會議決定維持港台營運模式不變。不過,港台將由特首委任的「顧問委員會」監察。公布列明《香港電台約章》,給予港台編輯自主,港台恪守的編輯方針,包括準確發放具權威資訊,持平反映意見,不受商業及政治影響等。

空降政務官任處長 員工極大反彈

外間不時有聲音批評政府意欲「整頓港台」,其一動作就是廣播處長的任命。廣播處長同時為香港電台總編輯,過往一直由內部晉升。2008年從外間委任已屆65歲的黃華麒任處長一職,自此引起不少爭議。黃華麒任內被報道指他在高層會議上,以不能接受《頭條新聞》主持吳志森和曾志豪批評政府為藉口,要求不再跟兩人續約。

TANG1.jpg
鄧忍光(左)將升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常任秘書長。(大公報資料圖片)

及至2011年,政府以公開招聘未能覓得合適人選為由,宣布由政務官鄧忍光空降香港電台出任處長,是港台自1954年脫離政府新聞處獨立以來,首次由政務官主掌。當時引起港台員工極大迴響,港台工會更形容是「港台黑暗的一天」,質疑當局欲將港台官媒化。工會在鄧忍光履新當天以黑色地毯迎接。

鄧忍光任內曾主動炮轟港台兩大敏感節目,批評員工對《城市論壇》展示空凳諷刺教育局局長吳克儉缺席的解釋前後矛盾;又狠批《頭條新聞》擬用納粹德國諷刺中共的手法不當,要求員工「反思」。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