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懶:念60年代的舊 盛夏大澳仁稔醬

2017-07-21
阿懶
80後平凡OL
 
AAA

WhatsApp Image 2017-07-21 at 17.32.44.jpg

人與人相遇講緣份,人與食物原來都是。突如其來的一日假期,獨個兒去了一趟大澳,平日的水鄕好安靜,馳名的財叔眉豆茶粿是必食,沒了週六日的人龍,很悠閒。且還讓我巧遇盛夏當造的失傳手工醬料「仁稔醬」,收獲極豐。仁稔又名「人臉子」,綠色的果實,手指頭大小,據說因種子形似人樣而得名,常醃製成涼果直接食用,味道帶酸澀,但生津止渴。

 
製成涼果的仁稔不罕見,但製成仁稔醬,筆者還是第一次見。財叔與喜叔是拍檔也是好街坊,財叔賣他的茶粿和糯米滋,毗連的喜叔,這天就主理仁稔醬。只見喜叔用大刀大力拍扁仁稔果實,為製醬料做準備。原來,早於五六十年代,差不多每一家都備有一樽仁稔醬,喜叔說,那個年代人人都窮,一小匙仁稔醬,甜酸開胃,直接撈進白飯,不用餸菜,已是美味一餐。
 
由於受歡迎,差不多每家都懂得自製,有自己的秘方,有甜有咸,各師各法,只是後來香港富裕了,只醬汁撈飯的日子成為絕響,工夫多多的仁稔醬,亦逐漸被遺忘。鄉村的人不喜浪費,仁稔樹在夏天結了滿樹的果,不摘落下踩在腳下,不如製成醬,放在雪櫃,可儲兩、三年,不撈飯用來蒸排骨或雞,酸酸甜甜,也很開胃。熱情的喜叔還帶著筆者去他看屋後的仁稔樹。
 
原來,斬樹採果,待重新長出新枝,隔一年才能再開花結果,所以,要品嚐舊時味道,還真要看緣份。喜叔說,用刀大力拍扁仁稔後,加子薑、辣椒、麵豉醬,還有片糖和水,柴火煮上至少兩、三小時便大功告成,看似簡單,但每一個步驟都考經驗和功夫,3、40粒才造到一小樽,是一道不時不食的盛夏特色醬料。
 
站著閒聊,有街坊經過加入話當年,這名識途街坊就謂,這款被遺忘的醬料,味道微酸開胃,適合加入魚類菜式,包括排骨魚雲,有助辟走腥味;而與味道濃重的食材同煮,則能平衡味道,減輕油膩感,十分好用。下次來大澳,除了食茶粿,不妨也來碰碰運氣,尋訪失傳手工醬料,在盛夏,懷一下60年代的舊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