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不要拿副學士認受性作擋箭牌

2017-08-17
劉信
媒體工作者
 
AAA

stu1.jpg
(大公報資料圖片)

近日,大學聯招放榜,網媒《香港01》為此做了一個專題報導,大談香港副學士應否存在的問題。然而,當大家抨擊副學士的「學債」、「認受性」和升上大學的成功率之時,卻甚少人提到兩個更根本的問題:(一) 當初設立副學士的目的;(二) 報讀者是否自願報讀。 

在未有副學士制度之前,在會考及高考取得好成績,乃是香港升上大學的唯一門徑。在當時,這個公開試制度一直受到外界抨擊,並指兩個公開試使到學生只能接受填鴨式教育。副學士的出現,便成了會考和高考以外的另一條新出路。這條出路不是說社會上的出路,而是考入大學的途徑。 

副學士從來不是強制教育 

顯然,不少人都似乎忘記了,副學士本來便是「另一個衍接大學課程」的渠道。正因如此,副學士從來就不是「強制教育」的一部分。從來沒有人逼你讀副學士,正如從來沒有逼你報考大學一樣。如果閣下很想考入大學,但發現高考不是合適自己的讀書方式,就可以報讀副學士,藉此給予自己另一個考入大學的機會。 

說白一點,所謂副學士畢業,其實跟考不上大學,意思是一樣的。在沒有副學士之前,中五及中七畢業後找工作後,也很難找到好工作,大家會質疑預科沒有存在價值不?為何現在有人以副學士的認受性不足,質疑它的存在價值呢?又有哪個學生,一開始報讀副學士之時,只是打算讀完便出來打工呢? 

當然,這裡可能涉及到「錢」的因素。若現時副學士或高級文憑也是免費教育的一部分,讀完之後不會一身債的話,或許抨擊的聲音便會少很多。正因如此,筆者才在一開始便強調,副學士從來不是強制教育,學生是有權選擇報讀,或者選擇重考高考,也可選擇不讀出來做事。 

學生應承擔後果非一味怪責 

當學生選擇報讀副學士,便應承擔自己選擇帶來的後果,包括讀完之後考不上大學,便要負擔一筆「學債」。在求學路上,副學士本來便不是終點,當大家乃至《HK01》大肆抨擊副學士的學債、認受性之時,為何又從不想想,是否學生本身可能也有問題?當日高考成績不理想,選讀了副學士又考不上,真是因為學生已經十分努力而考不上,還是因為庸懶? 

若是副學士畢業生所面對的就業困境,源於他們求學時期的庸懶,難道不是咎由自取嘛?副學士已存在十多年,讀完考不上大學的後果,學生已再沒有理由假裝不知情。明明是背水一戰,自己仍不肯奮發向上,難道又是政府的錯不?若是十分努力仍考不上,那便可能是資質的問題。然而,在這個汰弱留強的商業社會裡,你又能怪僱主把「副學士畢業」視作「資質平庸」的同義詞不? 

政府監管不足亦需負上責任 

說到這裡,筆者也不打算推走政府的所有責任,政府的責任主要有兩個:第一個責任,在於沒有清晰地告知學生或家長:讀不到大學不代表一定要讀副學士,讀副學士也不是「包生仔」,肯定能升得上大學。若政府沒有清晰地做出「免責聲明」,使學生擁有足夠資訊才選擇的話,政府本身也是其中一個兇手。 

另一個不得不提的責任,則在其監管制度。無可否認的是,現時的副學士課程良莠不齊,甚至曾經有一個醫護課程到畢業後,學生才知道不能任職護士。政府在當中究竟有沒有足夠的監管呢?這才是解決副學士問題的關鍵。 

最後,筆者希望補充一點。回歸20年來,轉型為「知識型經濟」一直是港府的經濟主調。不過,從行業對GDP的貢獻來說,很明顯是轉型失敗了。既然轉型失敗,也就是說,香港的人力市場自然也吸納不了那麼多大專學生,從而惡化副學士畢業生的就業困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