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洛絲:城市繁華的背後 全賴看不見的幕後功臣

2017-08-31
黃洛絲
公營機構工程師
 
AAA

taio1.jpg
颱風來襲時,當局會在大澳河堤上加裝防水板。(大公報資料圖片)

天鴿和帕卡雙颱風襲港,加上今年較早前的幾場暴雨,都沒有造成嚴重的水浸和破壞。首先,要感謝天文台準確預測,令市民預先及早防範;市民亦要向前線的清潔工人、公共交通及公務員致謝,他們盡忠職守,在風暴過後立刻展開清潔工作及盡快恢復各種服務。另外,香港水浸情況近年大幅改善,不得不提一班幕後地下功臣,全賴他們的前瞻性和未雨綢繆,市面才沒有廣泛受雨水影響。 

我們先從遠一點的地區說起,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在天鴿襲港後到大澳視察,並指政府針對大澳水浸,已設有跨部門制訂的預警系統及緊急應變計劃,協調疏散和救援工作。今次風災威力太強,大澳雖然依然有輕微水浸,但是幸而早年的工程開展,否則情況絕對不堪設想。 

幾年前大澳曾經歷過一次雨災,災情不比澳門的輕微。2008年6月初,世紀暴雨令大嶼山氾濫成災,很多家園被毀,滿目瘡痍。島上主要路段發生山泥傾瀉,大澳昂坪對外陸路交通完全截斷;食水管在暴雨中爆裂,令整區食水供應停頓,水務署後來需要派水船到大澳碼頭提供臨時食水。政府飛行服務隊亦曾出動直升機,空投食米、乾糧等物資,救濟受困村民。此外,當年大澳固網及流動電話服務亦在暴雨下中斷。同年九月,大澳再受颱風黑格比影響出現海水倒灌,水浸70年來最嚴重,低窪地帶水深過頭。政府多個部門的應變措施飽受猛烈批評。 

汲取教訓改善大澳防洪措施

災難過後,各個部門痛定思痛,著手改善大澳防災應變能力。硬件方面,土木工程拓展署在2010年,於大澳一涌興建了一條高3.3米的河堤。又在永安街及太平街一帶,裝置可拆卸的防洪屏障。同時也設置了抽水站,收集河堤後方的雨水。軟件方面,離島民政事務處在2009年制訂了緊急應變計劃,分為水浸預警、疏散救援及緊急支援三個階段。有關計劃結合了各個部門及社區力量,協助大澳居民在颱風來襲時應對水浸危機。 

在今次颱風來襲時,渠務署採取了額外的防洪措施,例如在大澳河堤上加裝了防水板、放置防洪沙包、安裝臨時抽水設施等。署方亦派出不少人員通宵駐守,密切監察水位上升。消防處在河堤附近預先設置救援裝置,在有需要時協助圍困的居民疏散。種種措施的改進,讓當地居民頂住了天鴿來襲。 

VALLEY.jpg
跑馬地蓄洪池容量相等於24座標準游泳池。(政府圖片)

市區蓄洪池可抵禦五十年一遇暴雨

從香港整體防洪策略而言,在過去28年渠務署完成了多項大大小小的防洪工程,剔除了123個水浸黑點,令黑點數目減至只有八個。很多人認為,香港抵擋得了強颱風後安然無恙,要感謝前英國殖民政府留下穩妥的工程基建。然而,回歸後特區政府的工務部門其實亦繼續推展多個項目,包括以下兩個渠務署的蓄洪池計劃。地區泛民與建制議員,與政府部門攜手合作,也是很不俗的事。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旨在改善灣仔及跑馬地的防洪水平,包括在馬場地底興建一個容量相等於24座標準游泳池的蓄洪池,可以在暴雨期間暫時儲存雨水,待暴雨過後才排出大海;工程亦建設高效率泵房、特長排水渠、於下游的水位感應器等,既創新亦環保。 

而渠務署近年完成的上環雨水泵房工程,包括一個9,000立方米的地下蓄洪池;工程亦建造導流室,把從低窪地區收集到的雨水導流至蓄洪池,導流室亦設水閘,關上後可阻止海水倒灌回上環市區。泵房內亦有潛水泵可將雨水泵出維多利亞海港。渠務署更應地區人士所求,在蓄洪池上蓋的海邊空地進行綠化,建造海濱長廊及寵物園等設施,深受市民歡迎。兩套排水系統提高了港島區的防洪能力,已能抵禦五十年一遇的暴雨。 

市民安坐家中安然渡過惡劣天氣,而第二天又可利用公共交通及道路順利回到公司時,全賴一班在幕後默默耕耘的工程、工務及政府人員。他們的努力,換來是大家生活上的方便及無憂,在街上見到他們,或是有親友擔當這些工作,不妨平日多給他們讚賞和鼓勵。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面對氣候變化,香港將面臨更多極端天氣的威脅。政府早前成立「氣候變化基建工作小組」,協調各工務部門於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工作,但政府在增進全民應變氣候能力的舉措則乏善足陳。

    林添生  2019-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