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芷楓:從辯論到思辨 改變社會始於足下

2017-09-13
林芷楓
教育顧問
 
AAA

 DEBATE1.jpg

(文匯報資料圖片)

九月是開學的季節,上課鐘聲猶在耳邊,社會紛爭亦隨之上演。學生處於一個情緒爆發的社會,由Facebook帖文乃至於報紙都滲雜了許多仇恨和宣泄,網上的理性討論往往變成了鍵盤罵戰。在紛紛擾擾的爭論中,如何明辨是非,如何嚴謹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如何自處,已成了一道難題。早前參與大學的辯論活動,看見一群學生在台上雄辯滔滔,有火花卻不失風度地相互駁斥。這種有質素的討論,已經買少見少。可惜的是,當天的辯論比賽雖是公開進行,但旁聽的觀眾卻少之又少,或許這個年頭有耐性聆聽的人越來越少。 

辯論比賽真的越辯越明? 

許多人認為辯論比賽過於絕對,將所有議題立場都簡單二分化,反而越辯越糊塗,最後只是淪為詭辯。無可否認,辯論比賽有一定的局限性,例如時間、立場的限制,辯論員可能無法暢所欲言。不過,筆者倒是認為,正正是辯論場上的這些限制,讓辯論員更清楚了解到許多社會時事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要各持份者互相合作。辯論員所代表的站方可能與自己的立場不符,但為了比賽,學生需要去了解所屬站方的持份者,蒐集客觀數據去支持論點。不但要了解自己站方的理據,亦要知己知彼。對手的論點一樣要清楚,這樣才可以預先準備反駁。當然,如何反駁涉及策略,比賽場上一定會避重就輕。然而,在整個過程中,學生清楚知道,不同持份者基於什麼出發點導致了什麼立場,哪些理據是有力,哪些理據實質是在嘩眾取寵。比賽只是短短一小時,背後七日的準備功夫才是辯論的精髓。 

一個好的辯論員 生活中就是辯論員 

不要誤會。所謂生活中就是辯論員,不是指辯論員要無時無刻都串串貢,捉朋友言談之間的邏輯謬誤。坦白說,筆者也很討厭這類人。辯論,與其說是一種單純的口才展現,不如說是一種嚴謹的思維框架。因為真正厲害的辯論員,不是拿到什麼議題都能夠即席發表一番偉論,而是懂得如何抽絲剝繭,歸納重點,有條不紊地逐步推理出自己的見解。而更高階的辯論員能夠將論點講得引人入勝,令聽眾能夠輕易地掌握要點。首先是思維,其次再是論點的包裝,反之則只是耍嘴皮。辯論員的技能,無論是在工作、學校,甚至是社交場合裏都相當重要。一個有思維,並且能夠清晰表達出來的人,在這個講求合作的社會裏,自然是極具優勢。 

表達聲音 注入新思維 

與新亞書院辯論隊前隊長聊過,借她的話來說:「這個世界既然有一部分人真心地認同某個立場,那麼辯論員的責任就是完整地把這部分的聲音表達出來。至於誰是誰非,聽眾、我們自己心裏都會自己衡量。我們接觸到農業的辯題,就去找大學裏研究農業的教授探討,我們接觸到經濟議題,就向在諮詢龍頭公司工作的師兄了解。」 

辨論不僅僅是表達一部分的聲音,更可以注入了你的看法。「記得有一場比賽,我們要支持電子道路收費。支持原因很明顯,就是解決塞車問題。但經過一個禮拜的資料蒐集和討論之後,我們發現其實這個計劃背後所蒐集到的大數據,也大有用處,能夠幫助政府作出更好的交通規劃,例如哪裏要建馬路,哪裏的綠燈可以延長。這些想法鞏固了本身的論點,也讓我們對於一些政策有了更宏觀的理解。」 

一群大學生一起思辯、學習,難道這不是我們最初對於大學的想像嗎?大學生應該裝備好自己,在如今社會中能夠保持自己的獨立思考,懂得如何面對各種對立。從「辯」論我們了解世界,到「辨」明自己的想法,再到改「變」社會。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筆者是過氣辯員及業餘評判。相比其他課外活動,辯論隊不用添置制服、樂器、球場,學校的資本投資就只有辯卡(13厘米 x 8厘米的空白卡,文具店有售)和「叮叮」,但學生賺到的是謹慎思維、演說技巧、時事觸覺、團隊精神,絕對物超所值。

    林添生  2017-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