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ARRY:醫學美容糾紛的反思

2017-09-18
Harry
香港媒體人
 
AAA

medi1.jpg

所謂「女為悅己者容」,愛美之心人皆有之。近年香港社會,醫學美容大行其道,只可惜質素良莠不齊,事故不絕由耳。早幾天,尖沙咀樓上美容中心發生女子拉面皮昏迷事件,初步懷疑涉及「打錯針」,而女負責人與美容師同涉及違反《醫生註冊條例》及「管有及使用第一部毒藥」被捕。事件相信只屬醫學美容業的冰山一角,背後所反映社會亂象,到底予我們有何反思呢? 

身體是自我表達的工具 

讀者不難發現,健身室、美容院遍地開花,香港不少市民日漸重視「健美」。箇中的心態,已遠超「行得走得」及「飲食均衡」等標準,而是嘗試滿足於社會的一套規範與標準。究其原因,隨著現代化,個體越來越視身體為自我表達的工具。我們需要自律、自制,以維持亮麗的外表,更甚應用不同科技於身體,讓皮膚變得白晢、肌肉鍛鍊得更勻稱,在人際關係中獲得認同。可見身體不只屬於個人,更與社會經驗及規範相互影響。故此大家嘗試改變自己的容貌,那麼便開始節食、健身,而另一個激進方式正是本文探討的「醫學美容」。 

醫學美容本質不只是「消費」,還有「醫學」 

個人身體與社會互動,衍生龐大商機,卻同時帶來不少醫學美容的糾紛。走至大街小巷,小生花旦所代言的醫學美容廣告不乏眼簾。當中的傳銷內容,大多展現他們使用醫學美容過後的美貌。然而,這些廣告同時避重就輕,沒有析述醫療行為可能產生的副作用及風險,導致不少市民以為以為那些「洗血針」、「雷射美白」、「透明質酸」及「肉毒桿菌」等選擇方案,只如快餐店餐牌上的ABC 餐,輕視醫療行為對於個別身體出現的差異。最尷尬的是,事主希望以消費行為,達致一些社交目的,但最終出現嚴重醫療事故,他們往往生怕受到社會的閒言閒語,唯有自認倒楣,不敢追索賠償。 

出路:重視社會現象 依法處理 

香港醫學美容事故綿綿不絕,必有亂結。歸根結底,醫學、美容界線日漸模糊,香港法例滯後令問題解決不得其法。正如上文提到,醫學美容最大的問題,乃是市民容易從內心欲望驅使,付鈔消費,卻可能白白蒙上鉅大的醫療結果。故此,返本歸源,要確保市民安全,不得不加強「醫療」監管。  

香港政府其實可稽考外地的相關法例,監管高風險美容業。如美國已立例規定醫療程序須由外科專科醫生負責;內地亦要求業界領取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並接受衞生部門監管。由是,政府亦可嘗試設立冷靜期、只容許具專業資格的醫護人員執行高風險侵入性醫療程序,以及須向顧客全面披露療程風險與可能出現的後遺症等等。若香港政府仍然不動如山,容讓醫學美容業放任自流,實在難免出現問題。 

正所謂「好醜命生成」,但來到二十一世紀,如何控制自己身體彷彿陷入兩難-改變易有風險;不變卻得不到社會認同。不過醫學美容如投資一樣,涉及風險,以生命作賭注,實在需要三思而後行。各位智者應掌控身體的自主權,不受林林總總的醫學美容行銷廣告中誘惑。可是現實總是知易行難,筆者唯有寄望政府多加努力,加強監管,避免事故再生。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