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人造出的綠水青山—河北省塞罕壩林場獲聯合國最高環境獎

2017-12-08
 
AAA

當地時間12月5日晚上,肯雅內羅畢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總部,伴隨着熱烈的掌聲,三位河北省塞罕壩林場建設者代表從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手中,接過了「地球衛士獎——激勵與行動獎」的獎盃。「地球衛士獎」是聯合國系統最具影響力的環境獎項。

1512587385522_1.jpg
圖為老、中、青3位塞罕壩人陳彥嫻(左二)、劉海瑩(中)、於士濤(右二)與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執行主任埃里克•索爾海姆(右一)在頒獎台上合影。

滿頭銀髮的塞罕壩林場退休職工陳彥嫻、林場場長劉海瑩和「80後」副場長於士濤,代表三代林場建設者前來內羅畢領獎。這沉甸甸的獎盃,凝聚着林場建設者三代人55年的心血和汗水。
 
塞罕壩的前世今生
塞罕壩林場位於河北省最北部、內蒙古高原渾善達克沙地的南邊。曾經的塞罕壩,物產富饒,是皇家獵苑木蘭圍場的一部分。
 
清朝晚期,為填補國庫空虛,這裡先後進行了三次大規模開圍放墾,再加上山火不斷,到1949年,這裡的原始森林逐步退化成荒原沙地。失去了生態屏障,內蒙古高原的風沙直接侵襲北京。
 
1962年,為了改變「風沙緊逼北京城」的嚴峻形勢,中央政府決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機械林場,來自18個省的369名大中專院校畢業生和工人組建了第一支創業團隊。
 
他們為什麼站上聯合國的領獎台
當年的塞罕壩林場,條件異常艱苦,一年中有120天的時間氣溫都在零下20℃以下。

u=411250511,2538031432&fm=11&gp=0.jpg
 
73歲的第一代林場建設者陳彥嫻深有感觸地說道:「55年前,我們369個人來到黃沙漫天、草木難生的塞罕壩的時候,平均年齡不到24歲。如今,我當年的同事們大多已離開人世,在他們的身後,留下的是人類恢復美好自然的一段傳奇。」  
 
陳彥嫻回憶道:當初林場工人們住倉庫、馬棚、窩棚、干打壘、泥草房。冬天,最冷的時候達到零下40攝氏度左右,嗷嗷叫的白毛風一刮,對面看不見人,讓人喘不過氣來。炕上鋪的只有一層莜麥秸子,睡覺要戴上皮帽子,早上起來眉毛、帽子和被子上會落下一層霜。喝的是雪水、雨水和溝塘水,吃的是含有麥芒的黑莜麵、馬鈴薯和鹹菜。在艱苦的工作和生活條件下,不少人都患上了心腦血管病、關節炎、風濕病。
 
陳彥嫻說:「選擇塞罕壩,我無怨無悔。我們當初吃的那些苦、受的那些累,都是值得的」
 
塞罕壩人不畏艱苦,在流沙中植樹,在荒漠上建場。半個多世紀以來,三代人建設了112萬畝 世界上面積最大的人工林海,創造了中國北方高寒沙地生態建設史上的奇蹟。

1f1195eedf247a55af8a735977ec351f.jpg
 
如今的塞罕壩,生態效益顯著,森林覆蓋率達到80%,每年可涵養水源、凈化水質1.37億立方米,固碳74.7萬噸,釋放氧氣54.5萬噸,提供的生態服務價值超過120億元。

u=151108604,3506417622&fm=11&gp=0.jpg
 
中國的環保正在造福世界
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給出的頒獎理由是:「來自中國的塞罕壩林場建設者們將荒地變成了綠色的天堂。」
rmrbhwb2017120702p34_b.jpg
 
現在的塞罕壩,春夏青山綠水,秋冬景色絢爛,已經成為了中國華北地區一個知名的旅遊休閑地。

2fd732ed875de9c88e1d3b40bff6eabf.jpg
 
中國在生態建設方面的努力,世界也看在眼裡。今年「地球衛士獎」6個獲獎單位或個人中,有一半是中國環保從業者,昭示了中國近年來在環境保護和生態治理領域取得的重大進步。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副執行主任、聯合國助理秘書長易卜拉辛•塞奧說:「中國的環保努力不僅為中國人民帶來福祉,也將利好全球人民。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