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信:定額派錢只是負累退稅

2018-02-13
劉信
媒體工作者
 
AAA

pig1.jpg

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將在本月28日公布,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早前則表示,政府坐擁「可觀盈餘」。有會計師行早前預計,政府在2017/18財政年度將有1600億元盈餘,等於上屆政府原預計的10倍。由於今年財政收益較預期好,不同界別的人士都開始討論應該如何排洪。其中有一個政策特別引起社會的關注,就是政府應否派錢。

相信每一個香港人,都期待政府會派錢,除非你身家特別豐厚,否則政府每人派幾千元,每一個香港人都會感到興奮。劉信也不例外,但是從理性討論的角度來看,派錢只是值得商榷的做法。首先,大家要明白福利的概念是什麼。社會福利是為個人或家庭提供一些援助,面向可能是醫療、食物、失業援助等等。直接派錢的好處是,可以短暫刺激社會的消費,但是錢派了出去,當中又有幾多能夠直接改善基層人士的生活呢?

說到這裡,便不得不提著名股評人周顯的一篇文章,雖然他沒在文中明言立場,但他卻聲稱派錢是另類的負所得稅,這說法便在概念上有點問題。我們都知道,香港現在的入息稅是以累進稅去計算。收入越高的人,需要繳交更多的稅項,而累進稅的好處,就是收入高的人需要交更多稅,不會造成財富的不均分。

同樣道理,負所得稅的概念,也應該採用累進的概念,即使不用累進制,也應採用平稅制。簡單點說,按每人收入的比例去計算,越窮的話補貼得越多。然而,假若政府像2011年派錢的方式,每一位合資格香港市民均派發6000元,這便不是純粹的負所得稅,而是變相的負累退稅。

負累退稅最明顯的問題,便是無法改善香港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然而,社會福利的其中一個重要功能,便是透過財富重新分配,縮窄或緩和貧富差距。因此,若真是要以負所得稅的方式排洪,或許應用曾蔭權時代的生果金及綜援雙糧,公屋免租,但這樣則有另一個問題,派出去的錢只對社會有短暫的影響。

粗略計算,6000元與700萬香港人,政府於2011年一次性花費42億元。42億元的確對政府而言不是大數目,各項工程超支都不是這個數字,但在另一邊廂,香港現時連流感疫苗都不足夠,更不要說急症室人手不足的問題。若將這42億元投入醫療方面,對基層市民而言,是否能夠提供更好的保障呢?

空穴來風未必無因,政府經常都有盈餘,唯獨今年再有派錢的討論,似乎林鄭政府有着測試水溫的味道。始終人人有錢收,對政府的管治,對林鄭民望來說,都會產生正面影響,且看最後林鄭政府會如何取捨了。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