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舞台需要「新劇本」--傅瑩在賓大沃頓峰會上發表講話

2018-04-17
 
AAA

2018年4月14日,賓大沃頓中美峰會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舉行。本屆峰會以「我們這一代」為主題,重點討論年輕一代人的社會責任和巨大的創新能力,展望中國和中美關係的未來。傅瑩應邀出席峰會,並在開幕式上以《書寫明天的歷史》為題致辭。
WeChat Image_20180417120655.jpg

 傅瑩說,今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第40個年頭,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有了巨大的改變,兩國在很多領域成為重要的合作夥伴,雙方都從中獲益頗豐。不過,中美關係上空也飄來烏雲。美國對中國的擔憂日益加劇,將中國定位為挑戰美國利益和影響、侵蝕美國安全和繁榮的「戰略競爭者」,一段時間以來,美國聲稱要對中國實施貿易關稅懲罰措施,加劇了緊張氣氛。
 
傅瑩說,冷戰後,美國延續零和思維,為實現意識形態、經濟或者安全目標,過度用兵,透支力量,效果卻未如所願,如今似乎疲態顯現。2003年美國發動伊拉克戰爭時,中國GDP只有美國的九分之一,而10年後美國開始撤軍時,中國GDP接近美國的一半,已然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有些人的焦慮在於,照此趨勢,中國經濟總量趕超美國只是時間問題。
 
傅瑩說,中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但這個舞台從來未曾空場,幾個世紀以來舞台上的老劇本不斷上演,你方唱罷我登場。中國面臨的挑戰是如何找到自己適當的角色。「老劇本」中的情節並不總是美好,從古代自我毀滅式的伯羅奔尼撒戰爭,到近代給人類帶來巨大災難的兩次世界大戰,權力爭奪的劇目一次次上演。依據「老劇本」中權力爭奪的思維定式,美國開始把快速成長的中國視為對手和威脅。正如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所警示的:是雅典的不斷崛起和斯巴達不斷增長的恐懼,把它們拖入衝突的陷阱。現在我們是否再次感受到了「修昔底德陷阱引力」?
 
傅瑩說,中國人對於世界權力爭鬥的態度相當淡定。傳遞出來的信息是平靜而嚴肅的:中國將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的道路,中美合作符合雙方根本利益,也有利於世界的和平與發展。
 
傅瑩提醒那些試圖對中國的未來進行預測的人們,中國人對於戰爭與和平的經歷和知識是相當豐厚的。在2400年前伯羅奔尼撒戰爭上演的年代,中國正處於歷時500多年的春秋戰國群雄爭霸的激蕩歲月。每個文明都會留下自己獨特的思想印記,而中國人的思想遺產是要珍惜和平、維護安定,而不是癡迷於戰爭。例如,孔子主張「和為貴」、「慎戰」,孟子主張「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即便是兵法之聖孫子也認為,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上策。「國泰民安」始終是中華民族的追求。今日中國軍事戰略的防禦性質,就深深根植於古代傳統思想。但是,中國自近代以來沒有能夠很好地保衛國土,一個多世紀喪權辱國的教訓相當深刻。因此,中國人民期待國家強盛、軍隊強大,希望擁有強有力的國防力量。中國人深知,和平需要力量來保衛。
 
傅瑩說,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的成功是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努力奮鬥的結果。去年秋天舉行的中共十九大對中國的歷史方位作出了重要的判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是中國人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
 
傅瑩說,誠然,中國是仍處於艱難爬坡階段的發展中國家,距離實現國家現代化的目標還有很長路要走,自身改革發展的任務還很艱巨。例如,幫助剩餘的3000萬貧困人口徹底脫貧就是當前一項艱巨任務。中國還面臨反腐敗、加強法治和完善現代國家治理,以及環境治理、經濟結構調整等許多任務。在今後相當長時間內,中國必須集中精力進行國內發展,幫助每個家庭和個人提高生活水平。為實現自身的發展目標,我們需要總體和平的外部環境。與此同時,中國越來越認識到自身成長對世界的影響,意識到要對世界承擔更大的責任。我們對世界的期待和擔憂沒有視而不見。中國人需要更快地學習,更快地適應世界大國地位,學會及時和令人信服地向世界闡明自己的想法和意圖。
 
傅瑩介紹了在剛剛結束的博鰲亞洲論壇上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的重要講話。她說,習主席表達了繼續深化改革開放的決心,「中國開放的大門不會關閉,只會越開越大」。他宣布了若幹進一步擴大開放的舉措,包括加強市場準入、改善投資環境、加強知識產權保護和擴大出口等等。傅瑩說,中國進一步改革的政策和擴大開放的舉措對如何處理好中美關係面臨的挑戰也帶來啟發。中美保持合作夥伴關係,找到彼此都能接受的解決分歧的方法,符合雙方根本利益。合作帶來共贏,而衝突,無論是在貿易還是在及其他領域,都會損害雙方的利益。習主席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藍圖,這是21世紀更好的選擇。
 
傅瑩最後說,世界需要一個「新劇本」。新一代人應能超越傳統的大國爭霸思維,找到國與國之間相處的新路徑。中美關係的未來終歸要靠你們來書寫,相信未來將會更加美好。
 
作為美國最大的學生組織峰會,沃頓中美峰會自2016年創辦以來,共擁有來自4個國家、34個州和70多個城市的1500多名與會者,共同探討中國社會和經濟發展的現狀和未來以及中美關係以及中國與世界的交往。(完)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