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復:電影發展基金 未來撥款不應只向錢行

2018-04-27
許復
資深媒體人
 
AAA

film1.jpg

上星期的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典禮,見證不少電影人在過去一年的成長和表現,也是每年對電影工作者的一份肯定。自從《歲月神偷》在柏林影展得獎開始,香港影壇掀起了中小型成本製作的電影浪潮,製作了不少叫好又叫座的電影。而當中電影發展基金,協助這些電影進行拍攝融資,實在功不可沒。 

可是,在2012年的審計報告,就批評電影發展基金所投資的不少電影,都未能夠收回全數成本,有部分更只錄得四位數,甚至三位數的票房收入,基金近乎血本無歸。審計署批評電影發展基金的制度,令不少電影過度依賴申請基金,最終導致票房滲淡的作品出現,無法透過票房的分成而收回有關成本。 

非合拍片票房不佳 

現時本地電影百花齊放,但不少在香港的本地電影(非合拍片),往往市場只能停留於香港本土,但無法向外銷售。但觀乎台灣、南韓,以至印度等影視文化發達的地區,香港失去了往日「東方荷里活」的優勢,本地電影的票房若非合拍片,就難以取得票房佳績,亦造成了本土電影只能在本土放映的循環。即使本地製作都能出品不少優秀電影,但資金和主題就會較少,造成本地電影永恆的資源問題。 

香港電影業應走多元化的路線,電影人應該製作更多談論社會議題,反映實況的電影,亦同時應該放眼中國內地和世界的市場,令外地觀眾可以透過觀賞香港電影,增加對香港的認識和興趣。香港政府應仿效南韓政府政策,制訂影視文化產業政策,加強電影、音樂、電視劇等範疇的投資,促進國際和區域合作,令本土製作可以向外輸出。同時,透過香港影視文化向外推銷,這些文化產品同時可以吸引更多旅客訪港,刺激香港旅遊業發展。 

本土議題亦可引起國際共鳴 

有些人會覺得,談論本地的社會議題,只能引起香港人共鳴,難以向外推銷。不過,近年印度、台灣、日本和南韓的電影,不少都講到當地的社會議題,但到了其他地區,包括香港人看過後,都會感到共鳴。文化作品本身理應是跨地域的創作,只需要是好作品,就可以吸引更多地方的朋友欣賞,題材再地道,視野都可以變得國際化。因此,香港需要整全的文化產業政策,推動香港影視文化重新振作,回復「東方荷里活」的美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