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評‧小偷家族】李美:淡然而味濃 愈嚐愈回甘

2018-07-12
 
AAA

THIEF1.jpg

(《小偷家族》電影劇照)

一看《小偷家族》片名,再看導演名字乃是枝裕和,觀眾實不難想像到,這大概又是一齣家庭倫理溫情片吧?不中不遠。然而,一齣電影--特別是獲得康城影展最高榮譽金棕櫚獎的佳作,又豈會那麼容易被觀眾猜中一切?筆者簡單歸納,本片便有數個意想不到之處,並由此爆發出數個極堪細味的地方。

《小偷家族》的一大賣點,固然落在是枝裕和這大名上。這位素以家庭為題材的日本大導,近年來堪稱獎項滿身,《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海街少女日記》、《第三度殺人》等都是他的得獎大作;今次《小偷家族》勇奪康城金棕櫚獎,更令他成為繼黑澤明、今村昌平後第三位享此殊榮的日本導演。

本片貫徹了是枝裕和與日本電影的特點--節奏緩慢;然而,這不代表電影「慢」不經心。畢竟,慢有慢的好,因為慢工出細貨,在慢而有心的鋪排下,《小偷家族》劇力正好慢慢積累起來。本片的與別不同,還在於不單劇情進度淡淡然,就連對白也是淡淡然的--之不過,大家且別小看淡淡然的對白,因為好些重要情節,都藉此淡淡然對白不經意地帶出,觀眾一不留神便很容易錯過。的確,為何重要劇情必須鄭而重之地表達呢?本片沒有訴諸「人為」的電影效果,反而透過貌似簡單的對白淡淡滲出,相關表達手法無疑層次更高,也更貼近「現實」而非刻意「戲劇化」。除對白外,片中好些重要劇情,也選擇了淡淡然處理,沒有煽情造作,甚至連專程加插一幕強化效果都無......所謂「藝高人膽大」,是枝裕和當屬此列。

是枝裕和名氣大,但其實本片的幕前卡士亦大,甚至可以說,幾乎每位演員都有能力打入新年度電影頒獎禮的候選名單!「80後」安藤櫻固然已是影后級人馬,觀其演技便較《100円的愛》更上層樓了,尤其是今回演員人數雖大大增多,但仍絲毫不減她演出的耀眼。繼《誰調換了我的父親》、《海街少女日記》、《比海還深》等,一再與是枝裕和合作的中川雅也(或稱Lily Franky),亦一再展現他「能演擅寫」的才華(他是《東京鐵塔:老媽和我,有時還有老爸》的作者),無怪乎他繼續成為大導的御用男角。以上兩位主角,也出奇地迸發炫目火花。不得不提的,還有老戲骨樹木希林,這位婆婆的搶鏡程度實不比上述主角遜色,她的演出更在劇情張力上發揮莫大作用。至於兩位童星城檜吏、佐佐木光結,其演戲成熟程度也使人嘖嘖稱奇。最後還有松岡茉優,這位「90後」戲份雖然相對較少,惟每次登場均令觀眾留下深刻印象。

當然,《小偷家族》最值得細味的地方,始終是它的核心主題--於此不含劇透的部分,筆者難以交代太多;只能夠說,本片不單淡然而味濃,且還愈嚐愈回甘。唯一缺點,或是大家恐看慣了荷李活的明快節奏,而看不慣本片的慢、以至是枝裕和的藝高人膽大吧?不過,吃慣了美式快餐,誠應嚐嚐日式料理,好好品嚐箇中的意味深長啊!

 

(注意,以下完全劇透)

某程度言,《小偷家族》劇情堪稱老土,不外是齣家庭倫理溫情片,故事情節甚而有點「畫公仔畫出腸」;然而,大家又是否足夠體會,本片的一切深刻意涵呢?筆者以為,至少有以下幾點值得深入細說、繼而深入細味。

首先要談的是,電影有幾個意想不到之處,充份表現本片花盡心思。

main.jpg

(《小偷家族》電影劇照)

一大意想不到,乃片中所謂「小偷家族」竟然不是「家族」!相信觀眾一路看來都會感到錯愕。電影的鋪排是,先以收養女孩樹里(後稱為凜)為切入點;但沒想到,來到中段左右,竟然男孩祥太都是收養兒童,而交代手法只是間接地以「會否稱呼父親」來輕輕帶過;更沒想到,就連信代和治兩個「賊婆」「賊公」,也跟婆婆初枝毫無血緣關係;甚至連地位特殊得毋須上繳家用的亞紀,原來亦非婆婆的真正血親。相關安排,無疑充滿玩味,且亦教人吃驚;顯然,是枝裕和藉此想探討的,乃是何謂「家庭」,到底血緣重要,還是親情重要。

另一意想不到,乃大家多少會預估到,這個「小偷家族」遲早「上得山多終遇虎」,不過,片中真正「東窗事發」的一刻,卻不是偷竊過程遭人逮個正著,包括不是祥太被士多老闆揭發,而竟然緣於祥太的「半自首」,由他的故意失手就擒觸發;另外,真正令人(信代)身陷囹圄的原因,亦竟然不在店舖偷竊而在其他,即涉嫌拐帶兒童,以及最大罪的非法埋藏初枝屍體(並騙取恩恤金的持續發放)。比較簡單以偷竊入罪,相關安排既引伸出祥太如何看待「賊公」,亦即「子為父隱」抑或「大義滅親」的矛盾掙扎;此外,也進一步「黑化」信代和治的「罪行」(二人且曾一起謀殺或自衛殺死信代前夫)。畢竟,基於「小偷家族」的原罪,悲劇結局誠已一早寫在牆上;出人意表的是,電影竟以這種方式觸發,並且「惡有惡報」到這個地步。

還有一個意想不到,乃「小偷家族」的支柱初枝竟然身亡。前面已述,初枝在本片發揮著異常重要的作用--她的身亡,實為本片一大劇情轉捩點,至少導引出以下三個終局發展及反思命題:

首先,這導引出上述的非法埋屍罪名。導演似乎覺得,單單「賊公」的偷竊及「賊婆」的信手拈來,尚不夠黑化此一家庭,故此還須添上其他更嚴重罪名,甚而殺人之類,才足以平衡他們收養兒童的同情心,好使兩者矛盾進一步激化出來。始終,這是一齣「富爭議」的家庭片,而非純粹正面的溫情片;裡面許多是非對錯問題,包括各人人生應怎樣走,導演僅僅刻劃了相關處境,沒有明顯的肯定或批判,答案都偏向留白處理,好讓觀眾自行思考。初枝的死,便令電影前段的溫情氣氛急轉直下,倏然扭至黑化悲劇方向進發。

其次,這亦開啟了電影的死亡前奏,並馬上以士多老闆的死呼應。事實上,為何祥太選擇「自爆」?士多老闆的以德報怨,固然在祥太心坎埋下識辨善惡的種子,畢竟沒有上學的他,一直均受「賊公」的錯誤道德教育毒害;這位老人的死,亦令不太識字的祥太,誤以為士多的「忌中」是「倒閉」,因而令他自責違反「賊婆」讖言「不要偷到人家倒閉」--以上,都是電影交代祥太抉擇的直接解釋。另外,戲中刻意安排他步入青春期,亦間接意味著他逐漸「懂性」及「懂事」,懂得反思「賊公」的「偷竊無妨」歪理。初枝的死,除帶出了士多老闆的死,還最終帶出了祥太的「自首」。

第三,也是電影安排初枝死亡的最大理由,乃導引這個「小偷家族」的根本瓦解--這頭家因此「散」了。其實,按時序看,電影是以「倒敘」形式交代「收養」一眾家庭成員;追本溯源的話,女孩凜乃最遲一個被信代和治收養,此前再早一點被二人收養的是男孩祥太,而再追下去的話,真正發起收養「善舉」的,乃是初枝分別接納了信代和治,還有亞紀。換言之,沒有初枝的牽頭,這頭「家」就未必有收養的「習慣」;而事實上,初枝一開始已非常疼愛女孩凜,這亦為後來信代決定接納凜的底因。簡言之,初枝是一切的根本。

沒有初枝,就沒有這個「家」;而到初枝死後,這頭「家」也立即分裂。首先,各人怎樣回應她的死?亞紀固然反應最烈,但信代以及治就一心想著如何繼續騙取恩恤金--不是說他倆不愛初枝,只是賊性難改的二人,更關注「有著數,要拿盡」罷了。後來,到大家真正身世陸續被揭發,各人基本各散東西、各自生活:其中,信代固然入獄了,治則過著寡佬生涯,祥太進了男童院,樹里回到母親身邊,至於亞紀就似沒再跟眾人碰面。可以說,初枝乃這頭「家」的凝合劑;她一消失,「家」就即刻土崩瓦解。總的來說,初枝縱然是一名「配角」,但卻是一個不可或缺而又容易遭低估及忽略的要角。

說到底,是枝裕和一直想談的,乃何謂之「家」,包括甚麼元素將「家」凝聚一起。除初枝外,不同角色也帶出了不同處境,而不同處境其實都圍繞了「家」的主題。例如,信代所引伸的,乃親娘大還是養娘大,親情究竟是基於生理血緣抑或感性情感--她被捕後的剖白,便為電影的重要點題,其中特寫她垂淚的長鏡頭,在安藤櫻的精湛演繹下便極富感染力了。治跟祥太的「父子情」,如前所述亦帶出了「子為父隱」的矛盾,到底親情大還是公義大,尤其應怎樣看待「賊父」。至於,樹里所涉的虐兒、亞紀所涉的離家出走,還有初枝所涉的啃老等,亦帶出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社會現狀,並特別針對了貧窮的基層一群。凡此種種,電影已有相對明確及淺白的述說,對相關「親情」亦有非常細膩深刻的描繪,篇幅有限,不贅。

20180608-manbikikazoku-01.jpg

(《小偷家族》電影劇照)

反而想強調的,乃電影有的地方很白、很淺,有的地方就留白、留下空間,有的地方則十分淡淡然,甚至連本應是電影高潮的劇情亦然--如前所述,是枝裕和實在藝高人膽大。

不是嗎?好像初枝死亡一幕,戲中僅僅側寫交代,就連初枝臨終面容都欠奉,換轉別的電影,肯定都要大大地悲天憫人一番;電影反而馬上將焦點,轉到信代及治怎樣密謀埋屍及續領恩恤金之上--這誠緊扣了「小偷家族」的主軸,畢竟這段戲一旦太煽情了,就難將氣氛由溫情轉至悲劇之上。另外,在眾人接受警方盤問之後,鏡頭一轉已見信代被鎖牢獄;這裡若果加插一幕法庭審訊,從而牽動觀眾心裡忐忑「到底信代應否判監」和「到底信代會否被裁」等等,豈不必然推動電影走向高潮?是枝裕和卻淡淡然處理了。可以說,《小偷家族》有點刻意「去高潮化」,以致整齣電影都沒有高潮可言;這跟荷李活總有壓軸的浩瀚大場面,近年還動輒在最後加插彩蛋,手法明顯完全不同。

此外,電影亦常常簡單透過對白來交代重要訊息,好像信代原來曾從事色情行業(因而與治邂逅)、她與治二人曾經殺人等等,而沒額外加添一兩幕來深刻交代,觀眾一不留神就會錯過。類似例子,其實不勝枚舉,包括上文提到的祥太、亞紀身世皆然。事實上,本片的對白非常重要,綜觀全片就有好些點題句,都在三言兩語之間簡單帶出,譬如亞紀在治輕鬆玩「膠袋足球」時問:你倆關係究竟以「金錢」還是「感情」維繫?又如治被警方質問為何教小孩偷竊,他答:我不懂其他東西可以教他們......都道盡了「小偷家族」的精髓。故此,觀眾欣賞本片時肯定不應無端分神,因為凡此種種的關鍵句,俱會在毫無先兆或特效之下突然吐出。

電影尚有一大關鍵劇情,就是孩子們最終會否「呼父喚母」。其中,信代就為此飲泣最後答「我都想知」,而治更是一直都想知.....這實帶出哲學上的「名實」之辯--被人稱名父母的,實際是否等於做好父母?沒被人稱名父母的,實際又是否沒有為人父母資格?此外,埋藏心底而未有發聲的,是否代表凜和祥太不認同信代和治的父母身份?也許,身為「賊公」「賊婆」,繼而教出「賊仔」「賊女」者,確無資格為人父母!(一如前述,是枝裕和留白了,沒有給出確切答案。)

最後,《小偷家族》無疑是齣上乘佳作。只可惜,是枝裕和的藝高人膽大處理,或未得到廣泛觀眾的認可,畢竟本片的節奏仍嫌過慢、平淡得缺乏高潮亦恐非好事......此乃筆者僅將本片評分4星的原因。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