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曉琳:鼓勵老人再就業 活用智慧與經驗

2018-07-23
傅曉琳
離島區議員
 
AAA

elder.png

最近看到新聞節目談到老人就業問題,一些受訪者擁有豐富的人力資源管理經驗,也是航運貨運高層,但退休後只能做保安,到勞工處的招聘會也沒有合適的工種。縱使香港目前失業率創下新低,但是老年人退休後無業可做,確實又是另一個社會議題。

隱藏的年齡歧視

香港職場隱隱存在一定程度的年齡歧視,致使出現兩種不好的現象,一是高層因為怕失業而不願意轉工,二是大量擁有豐富經驗的資深人員浪費了知識和社會少了有用的勞動力。一些中小企也會認為,聘請老人家代表了額外的醫療、員工和相關福利開支。但比對政府的數據,近年年長就業人口持續增長,但年輕人總就業人口則持續下降。立法會早前的研究也顯示,未來二十年,每三個人當中就有一名65歲以上的人。筆者認為,要激化本地老年就業市場,政府必須做為起動者,鼓勵企業提供特別的上班時間、與企業聯手提供職業輔導和轉介。而且,勞工及福利局和勞工處應該訂立新的老人就業指引及安排給本地僱主,回應市場日新月異的趨勢和發展。新加坡近年就提供幾億的補貼給企業作為誘因,提供8%的就業補貼金,結果大大提升當地的老人就業。政府也不妨考慮給予他們延長強積金供款。

善用資深職場前輩

政府一直側重在安老、護利和福利,但忽略了一群60至70歲活力十足,不想退休的老人家。當政府公務員都延長了退休年齡到65歲,私人企業也應該考慮留著有用有經驗的員工,不致讓人才流失。筆者也建議一些剛退休的資深職場前輩,不妨與志同道合的同輩合組顧問公司,一年核數和開公司的費用只需一萬多元,然後學習寫簡單網頁和聘請年輕人擔當行政和銷售工作。這種獨立的中小型顧問服務,尤其受到大公司和政府歡迎,也是歐美和內地普遍的做法。

鼓勵年長人士就業也減輕了福利開支和帶動本地經濟,政府和企業如果能提供特定的工作,發揮到老友記的技能,總比劃一規定他們領取福利如醫療券和生活津貼來得好。如果未來幾年,65歲以上的就業人口能逐步追及新加坡以及其他發展國家,相信社會整體生產力能提升,也能夠一改社會對老人就業的歧見。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