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佩怡:災後重建

2018-11-09
羅佩怡
智富通主持
 
AAA

 1.jpg

近年天災頻生,災民痛失家園、流離失所、痛失摯愛、身心受傷,實在令人心痛,旁人縱使未曾有相同經歷,也能想像他們所承受著的痛苦,來自世界各地的救援組織紛紛施以援手,希望協助災民走出困境。

相關文章-
羅佩怡:蘋遊天下 不丹之旅 

2015年4月25日,尼泊爾發生7.8級地震,為當地80多年來最嚴重的自然災害,其後我第一次以輔導員的身份跟隨災後心理輔導協會(PCCN)到尼泊爾進行義務工作。PCCN為一個為受災者及其親友免費提供心理評估及治療服務的慈善機構,義務工作以心理重建為主,當然有些人會認為對災民提供經濟上的援助,解決燃眉之急最「實際」,但不同機構所擔當的角色不同,服務範圍不同,本身就不應作出比較,再者,親身與災民接觸過後,更令我明白他們需要的,未必單是提供金錢/物資就能夠解決。曾聽過一些災民分享,他們的壓抑來自有口難言,人人也不敢提及傷痛,因為大家忙著重建,但不提就代表心裡沒有傷痛嗎? 並不,這些傷痛有如大石壓在心上,令他們難以真真正正「重新開始」。

3.jpg

我參與的義工隊伍著重與災民傾談,透過義工訓練時所學到的技巧進行輔導,最難忘是去到其中一條村,看到的盡是頹垣敗瓦,已完全倒塌的屋子,大家就坐在一堆破石旁邊,有一些災民見到有外人來訪,難得流露出喜悅,因為他們位處偏遠山區,第一次有義工隊伍入村,願意聆聽他們的感受,心中的痛苦及不安得以宣洩。

4.jpg

當義工要有良好心理質素,能夠好好處理負面情緒,因為你永遠不知道災民會告訴你一個怎樣痛苦的經歷,還記得第一天「落區工作」過後,心裡極是難受,難以抽離。另一方面,亦要有強健體魄,七天八天的義務工作,每天的工作時間很長,十多個小時,上山落山,深入細小村落,加上每晚的檢討會談及明日的準備工作,休息時間可能短短數小時,比起平日上班的工時更長。心態亦很重要,不要抱著好奇,到此一遊的心態,要為自己一言一行負責,時刻留意災民反應,不要為他們加添煩亂。

5.jpg

「我沒有能力控制天災的發生,但我有能力使災民的心靈得以重建。親身到災區提供輔導服務,使我對生命的意義有重新演繹。活著,並不只為生存,而是為有需要的人帶來希望。有能力幫助他人,也是一種幸福。」這是當日我為尼泊爾義工之行所寫的感受,到今日仍然謹記於心。

6.jpg

對於天災,能夠防患於未然固然為上策,由愛護環境,保護地球著手當然是必需,但當天災不幸地發生時,「有錢出錢,有力出力」,你有否想過自己也可略盡綿力?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