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展霆:重慶的多事之秋

2018-11-12
 
AAA

BUS1.jpg

「重慶怎麼了?」幾名朋友近日不約而同問道。過去兩周,山城有如迎來禍不單行的多事之秋,先是駭人的幼兒園砍童案,再來發生公交車墜江慘禍,兩起悲劇令無數人震驚、扼腕。

民間的情緒反應是激烈的,微信圈中幾名友人寫道,接二連三的噩耗讓她們忍不住哭了。一名網友如此淋漓盡致地形容心中悲慟:「多久沒哭過了,雖還沒結婚生子,我想我能理解受害人家屬的心情。恨其行兇者.....無法表達,就是恨。」

一個是婦女失控刀砍幼童,一個是乘客司機互毆引發車禍,兩起意外接連發生是偶然,卻也具有共同性——對社會秩序的踐踏殃及了無辜,引發公眾對社會文明和公共空間安全的拷問。

中共中央機關報《人民日報》上周五就墜江車禍發表評論,便將事故上升至中國社會文明的高度,措辭強烈地指中國社會需要一場「文明革命」。或許說社會不文明也太沉重,畢竟隨着而來廣泛、強烈的公憤,也恰恰說明很大一部分中國人還是對兩名肇禍婦女的行為強烈譴責與不解。

但無可否認的是,兩起慘禍性質的殘忍、凶暴,還是不免讓重慶市民乃至所有在中國生活的人,對公共空間的使用產生切切實實的恐懼。

有人認為,兩起事故中真正的兇手是社會上殺氣騰騰的「戾氣」,而確實,這股無形的負面情緒,在日常生活中不難感受到,尤其是公共交通上。

我常半開玩笑告訴來訪的朋友,要感受人性的黑暗,請去坐一趟高鐵,並嘗試到櫃檯排隊買票。即便在發達城市如重慶或成都,到了2018年的今天,高鐵售票櫃檯前總還是一團令人惱火的亂象——不屑排隊的乘客若無其事插隊。櫃檯職員每天面對猴急的旅客,早已成了近乎麻木的機械人,非但不阻止插隊人群,還會用麥克風對多問幾句的乘客破口大罵。當然,無限綿延的人龍中,總會穿梭兜售高價票的黃牛商,試圖引誘乘客用金錢緩解焦慮。

卡在人龍中,難免躁動不安。我想,這股戾氣來自競爭(怕買不到票)、焦慮(怕趕不上火車)、對不公待遇的不滿(插隊還能照樣受理),其實也正如一個高壓社會的縮影,不間斷的運行中醞釀著各種矛盾與衝突爆發的可能。

然而,各種社會矛盾、焦慮、失信、緊張所造成的戾氣,卻不是一朝一夕能緩解的,甚至可說是任何發展中社會必然面對的問題。既然如此,就得先通過建立規則與法律進行控制。這看來也是兩起悲劇發生後,不少人取得的共識。

幾天前,中央政法委新聞網站「長安網」發出一份「化解戾氣、拒絕冷漠、弘揚正氣,從我做起」的倡議,號召公眾勇於對暴戾悖德者說不,守護好「社會這輛大公交」,據稱幾天內已有近3000萬人響應。

倡議內容包括:「在公共場所,如果我沒有能力維持秩序,至少我可以做到按序不插隊、開車不加塞」「面對不守公德的行為,如果我沒有勇氣勸阻制止,至少我可以向缺德者投去一個鄙視的眼神」。

有意思的是,倡議先是承認了人性的懦弱,再提出一些容易辦到的事。或許在自我保護意識根深蒂固的社會中,如此小步推動社會風氣的共建,暫且比呼籲人們上前勸阻司機與乘客之間毆鬥來得實際。

闖禁區被老虎咬死、對醫生拳打腳踢、航班延誤大鬧機場......每一次社會失序事故後,總浮現建立規則意識的呼籲聲,但為何落實卻困難重重?

說到底,人口太多,戾氣根源太複雜,更多規則也表示要接受約束,一部分人自由更少了,生活習性也要被迫改變。

只不過,重慶這多災多難的兩周裡,多少條無辜生命就這樣瞬間隕落,是不是也終於讓更多人看到了,在充斥戾氣而又缺乏規矩的世界裡,下一個不惹事卻遭殃的可能就是自己?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本網獲授權轉載。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長沙塌房事故發生時,胡衡華已調離長沙一年半,但仍逃不了被倒查,這在中國官場上相當罕見。這也意味着,接下來黨政官員即使調職或被提拔升遷,前崗位若發生重大事故、被發現存在其在職時就形成的重大隱患,該官員也難脫關係。不僅是貪腐之類的問題,個人疏忽或下級疏忽卸責導致事故,也會被倒查追究。

    韓咏紅  2023-0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