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青搞創作 古董餐具、舊喱士布變銀首飾

2018-12-19
 
AAA

CW.jpg

我們身處一個急速的都市。不少香港人每日都經歷工作,消費,再掉棄這個循環。有位年輕人卻選擇逃出這個單一的循環。給自己一口喘息的空間,每年去一個長旅行找靈感,找被掉棄的舊物,回港再埋首於工作室,把它們變成各種各樣的首飾。或許,香港人不是沒有創意,只是沒有停下來思考、發揮創意的時間。

生活按自己步伐走,在這個擠迫的都市已經是一種莫大的幸福。

獨愛去波蘭找靈感 因為…..

讀藝術出身的楊修麟每年都有好多時間不在香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是去長途旅行為自己的首飾品牌找靈感。他最愛到訪的是東歐波蘭,「這個地方好啟發到我。他們保存到好多舊東西,老實說經濟不是太好。可能行下博物館,或者舊的猶太人區,博物館內舊的東西都好啟發到我。」他在波蘭收集到的古董餐具及鎖匙,被他打造成各式各樣的手鐲或頸上掛飾。

WhatsApp Image 2018-12-13 at 18.29.06.jpg

喱士布都可以變銀器?

WhatsApp Image 2018-12-13 at 18.29.08.jpg

鈉化後再細心打磨,便可以變成想要的得出想要的形狀。

WhatsApp Image 2018-12-13 at 18.29.08 (1).jpg

舊鎖匙只要動動腦筋都可以變介子。

太抽離 絕不開網店

除了古董餐具,楊修麟都試過鈉化舊的喱士布碎,甚至植物,使它們化身成為銀器飾物。過程中要按布碎及植物形態,加熱,打磨過程的狀況,判斷這個製成品的用途,每個產品都是獨一無二。楊修麟說團隊堅持量產,一年一個系列,不開網店,理由好簡單,「帶上去才知那件首飾是否適合,找一個首飾你喜歡的時候與你有一個美學上的聯繫。或者你喜歡,但你都未帶上手,如何買呢?」

WhatsApp Image 2018-12-13 at 18.29.09.jpg

楊修麟曾經用植物變成不同的首飾,絕對獨一無異。

社會對老工藝無情 蔓延至澳門

獨愛舊物,除了環保以外亦因為舊物帶有不少歲月的痕跡,盛載著好多回憶。以為年輕人才愛配帶飾物?楊修麟說,長者都對回憶及創意有興趣,甚至曾經有一位婆婆「Sweet到買多一隻舊匙羹造的戒指給丈夫」。

WhatsApp Image 2018-12-13 at 18.29.07 (1).jpg

古舊的鎖匙變成介子,能否讓愛情變得天荒地老?

愛情可以天荒地老,但急速發展的城市對傳統工藝就未必如此有情。

楊修麟說,香港如此,近年澳門都一樣。不少匠人退休後,工藝逐漸流失 「澳門有個伯伯做了60年的打金師傅,他把工具、打金枱、機器都賣給我。這事好可惜,無人再做此行。」要找尋老工藝,他有時要飛去台灣,找老師傅幫手。

WhatsApp Image 2018-12-13 at 18.29.09 (2).jpg

為了避開貴租,他們的首間地舖選址時都左思右想。

租金----創意敵人 如何應對?

敵人除了時間,還有貴租。過去他們以參加一些國際性展覽,或者在商場開設短期的POP-UP Store減輕成本。年初才在大坑開設第一間地舖。

楊修麟認同租金的確扼殺不少年輕人的可能性,「新加坡都有這情況,但沒那麼嚴重。」他說,只可調節經營模式,例如工場及店鋪選址,放眼全球市場等等,「都是邊做邊試。」楊修麟自稱,沒有想過「發大達」,只是想既可糊口又可以做自己喜愛的事。與大家分享鈉化技術後會否擔心被人抄襲?楊修麟話從來不介意分享,亦不怕被人模仿,搞創作「越多人做越好,做啦!其實上網Search下就見到,無得收起來」。

 

WhatsApp Image 2018-12-13 at 18.29.09 (1).jpg

楊修麟話從來不介意分享,反而認為搞創作「越多人做越好」。

WhatsApp Image 2018-12-13 at 18.29.07 (3).jpg

不怕抄襲,因為每一個新系列都是從新思考,更是一個「發現」的過程。去旅行,自己做老闆,看似是每個年青人的Dream job。但楊修麟說過於安份守己 不可Multi-tasking ,無心讚研技術,懶得去「發現」的人都未必適合走創業路。

自己人生自己規劃。可以決定自己的生活步伐,都需要付出時間與心血。大家或者都可以趁年底,都思考一下下一步。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