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洛洐:認知與行為交錯的矛與盾

2018-12-28
施洛洐
行為治療師
 
AAA

aad8c79b-34e6-4179-8505-f6a3cab4ff8a.jpg

聖誕新年佳節,對於單身的毒毒和宅宅來說,最痛苦的莫過於街裡愛人一對對。「其實自己一個更開心」可能是不少人自我安慰的說詞,但原來這已代表他們正處於認知失調(Cognitive Dissonance)的狀態。

所謂「認知失調」,是指當兩種矛盾的想法、信念或行為同時出現,所產生的不舒適感。當人們處於認知失調,會為了舒解這種感覺而改變自身的行為或想法,令自己所相信的理念和行為不再存在衝突。

這個特別的理論,是由心理學家費斯汀格(Leon Festinger)於1957年提出的。他進行了一項實驗,要求一群學生進行極其無意義的工作,例如重複將一塊拼圖拼好及拿出。

shutterstock_1093126310.jpg

當他們完成這項工作後,研究人員要求他們去說服下一批參加者,剛剛完成的無聊工作是很有趣的活動,其中一批學生收了20元的酬勞,另一批則收了1元。在實驗的最後,他們被要求去評論那工作,只收了1元的學生們給了比收20元的學生更高的評價,認為工作有趣。

費斯汀格為這奇怪現象進行了分析。首先,學生們都認為工作很沉悶,但行為上被要求說它很有趣。當學生只收到1元作「掩口費」時,學生們普遍認為這丁點錢不足以誘使他們說謊,外在理由不足以成為行為的動機。在這認知失調的情況下,他們唯有改變自己對工作的感受,令自己的想法與行為相符。反觀收了20元的學生們,由於「掩口費」數目可觀,這成為了他們說謊的正當外在理由,因此認知失調不存在於他們身上。

對於正面對認知失調情況的人,改變想法或行為一事,並不是有意識下進行的。一切都是潛意識想擺脫認知失調所帶來的緊張或不快,而作出的改變。

shutterstock_579131215.jpg

放眼於社會,打工仔月入不多,但工作量與人工不成正比,他們便會想找出可以舒緩這不快的「答案」,例如:這份工作真的很有意義!又例如,明明甚麼事也沒有做,但無端被眾人指責和杯葛,自己或會想:「是不是我無意識中得罪了他們?」當這種想法出現時,證明了行為與信念本身存在偏差。不過說穿了,其實這些想法,很多時都只是自圓其說的藉口而已。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現在免提裝置已不是新鮮事,看著街上的人在無對象下無故說話,已見慣不怪了。話雖如此,但有時候筆者仍不禁特別注視某些人,想觀察清楚,究竟他們是真講電話,還是扮講電話,這應該是職業病吧?

    施洛洐  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