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搶先登月球背面 「太空競賽」引國際關注

2019-01-03
 
AAA

WhatsApp Image 2019-01-03 at 16.34.21.jpg

中國月球探測器「嫦娥四號」早上約十點半成功自主著陸在預定的月球背面,著陸於南極-艾特肯盆地內的撞擊坑內,並傳回了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球背面影像,今次不但是中國第二個月球探測器,更成為人類探測器首次登陸月球背部。中國亦成功超越印度,成為首個繼美、俄後「軟著陸登月」的國家。印度、日本早前都已提出登月計劃,有分析認為,這場「太空競賽」將來有排鬥!

內地在上月初發射「嫦娥四號」,升空四天後,在100公里高度的環月軌道上運行,期間經過多次轉變軌道及測試,順利進入著陸軌道後著陸,並通過「鵲橋」中繼衛星,向地球傳送世界第一張近距離拍攝的月背影像圖,該圖展示探測器的巡視器即將駛離著陸器,並駛向月背的方向。

WhatsApp Image 2019-01-03 at 17.24.13.jpg

為何選擇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著陸?


今次著陸的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有科學家指這可能是數十億年前一顆巨大的小行星撞擊形成的。而這個巨大的盆地直徑超過2500公里,深度達13公里,是太陽系最大的隕石坑之一,也是月球最大、最深和最古老的盆地。「嫦娥四號」可以在被這一衝擊暴露的地幔岩石上進行研究。這些表面的成分信息,對於理解月球的形成將非常有價值。

嫦娥四號.jpg


著陸過程挑戰極大


著陸過程分為六個階段。其中的前三項——初步制動、軌道修正、降軌,都是由地球進行控制。而最後三步:懸停、障礙規避以及緩慢降落,將由著陸器自動控制。在登陸時,「嫦娥四號」的兩個組成部分——著陸器與巡視器還將進行分離。如果探測器降落在一個凸出的岩石上,將意味著任務即告失敗。

月球1.jpg

研究被外國傳媒形容為「月球殖民」作準備


內地媒體報道,著陸器攜帶了兩個相機、研究太陽風暴的低頻射電頻譜儀和德國基爾大學研製的月球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

「嫦娥四號」的著陸器還攜帶了一個3公斤重的小型實驗室「微型生態圈」,內含蠶卵、土豆和擬南芥種子。「微型生態圈」首席設計師謝更新之前曾表示,該實驗的溫度要控制在1到30度之間,並適當控制濕度和營養。「我們將用一根管道將月球表面自然光導入罐內,以讓植物生長。」有外國傳媒甚至以「月球殖民」作準備來報導相關研究。

根據計劃,嫦娥五號和嫦娥六號將攜帶採樣返回裝置,採集月球岩石和土壤並送回地球。中國的「天宮號太空站」也將於2022年上線啟用,對月球的探測計畫也將加快腳步,以求實現在2030年前,讓「中國人登上月球」。

印度、日本都提出登月計劃 太空競賽誰是贏家?

目前,中國是繼美國與俄羅斯之後,全世界唯三個有能力實施「軟著陸登月」的國家。去年,中國火箭發射數量首次位居全球首位。


印度原訂去年10月發射「月球飛船二號」(Chandrayaan-II)登月探測器。據報計劃目標就是派出月球車首次探測從未有國家踏足的月球南極地區。但計劃因技術原因延後到今年,變成好大機會為全球第二個國家登上月球南極地區的國家。


而日前宣稱「2022年成立『宇宙部隊』」的日本政府,先前也曾透過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JAXA)高調喊話,希望能讓日本太空人在2030年前登陸月球、甚至有可能搶先中國爭成為亞洲第一個載人登月的國家。

JAXA.jpg


亞洲這場「太空競賽」鬥得難分難解。早前已有美國學者指,中國將月球視為可持續發展的能量來源,並計劃將月球工業化。學者並警告,美國目前面臨資金不足,自2011年結束「穿梭機」項目以來,就依賴其他國家將美方太空人送上太空。按目前進展,美國似乎很難按時間表實現2023年將太空人送上月球,更難望在2033年將太空人送上火星。中美之間的太空競賽,中方好可能後來居上。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