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里」論】 特朗普的弦外之音

2019-12-04
 
AAA

a7o7420290012493619_副本2.jpg

有一類人極具爭議性,故此有一些人會十分喜歡,亦有一些人會十分厭惡,美國總統特朗普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政治智慧,在當今各國的政壇上,是十分難得及罕有,最簡單而言就是他在時機的掌握上,十分出色,或者是源於他在商場上打滾極長時間有關。

在周二晚上,特朗普在英國出席北約70周年特別峰會時接受訪問提到,他不介意在美國總統選舉後才與中國簽署貿易協議,因為現在急於簽署貿易協議不是美國,而是中國,但他強調如果協議一旦簽署,必須是對美國有利的協議,否則他不會因為中國希望而簽署協議。

這些說話其實已不是第一次從特朗普口中說出,同時美國是否真的不急於與中國達成貿易協議,從經濟數據上看似乎不是,只是特朗普十分明白未來一至兩個星期,中國都不太「方便」簽署貿易協議,所以他才把握機會,公開指出協議尚未簽訂,不是源於中國,而是由於他正為美國爭取更佳的條款,到日後真的與中國簽署首階段的協議時,亦不用怕美國國內尤其是民主黨抨擊他,在貿易協議上對中國有太多的妥協。

那麼為何中國不太「方便」簽署貿易協議?特朗普其實在訪問時亦有提及,就是由於美國通過了《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這對美中貿易談判「沒有好處」,而直接一點就是有關法案影響了中美就貿易協議談判的進程。但既然明知《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會影響貿易協議落實的時間表。特朗普為何仍要簽署?原因十分簡單,就是他根本毫無選擇的餘地,要知道正因為貿易談判正在進行,所以特朗普之前在香港問題上一直保持低調,但當歐美的報章頭條是大肆報道香港中文大學及理工大學的衝突事件,尤其是西方媒體不斷指出香港特區政府是否已用合適的武力去處理問題,甚至中大校長嘗試去調停時,亦中催淚彈,這是直接導致美國眾議院加快通過《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的主因,而由於無論特朗普最終簽不簽署,法案最終仍會生效,所以為了防止成為政治對手攻擊的藉口,特朗普亦不怕影響了貿易談判,簽署了有關法案。

故此,如果要就《香港人權與民主法案》追究責任,其實不是特朗普是否簽署法案,而是為何特區政府要不斷製造藉口給美國,當特首指出在理大事件上,政府已用較人道的方式解決問題,那麼是否代表之前的方法並不人道?既然可以透過各政界人士、中學及大學校長以遊說的方式,令事件完滿解決,那麼為何一開始不是透過談判方式,去解決理大事件,而是要以強攻方式,引起全球關注?由此可見,特朗普周二在英國之訪問,除了看準時機為自己爭取政治籌碼之外,同時亦在暗示中美貿易談判近日急轉直下,罪魁禍首其實是香港特區政府。

當然,特區政府絕對不會承認責任,甚至有上千萬個解釋理由,但解釋不是一個好的政治策略,如果不想再為中央添煩添亂,煩請學習一下特朗普的政治手腕吧!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