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系列一永春白鶴拳》

2019-12-05
 
AAA

PAGE.jpg

網上圖片學院中文高級文憑學生吳佩詩

中國武術源遠流長,種類繁多,每一個派別都有它獨特的特色。尤其在中國拳法當中,相信很多人都會想起甄子丹主演的電影葉問和李小龍在昔日的武打戲中所展現的拳法,也正正是這些電影讓中國傳統武術展現在百姓面前,甚至吸引外國人學習。然而,拳法流派眾多,經過數百年的承傳和發展,當中永春白鶴拳更成為中國南少林武術中主要的拳種之一,亦是福建省八大拳種之一,更在2008年作為五祖權的重要組成部份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中。但你又知不知道現在的永春白鶴拳是如何演變出來的呢?今天,我就介紹一下永春白鶴拳的背景和歷史。

白鶴拳的由來

說起白鶴拳,就會想到「永春白鶴拳,無燒也拉侖」,這句說話是大家經常用來形容永春白鶴拳的閩南話,意指學習詠春白鶴拳的人,即使不運動身體也會處於溫暖的狀態中,體現了學拳強身健體的功效。
最初的白鶴拳並不是現在的永春白鶴拳,而是由明朝末年的方七娘所創。當時戰爭頻繁,百姓都會為了躲避戰爭而搬遷外地,離鄉別井,方七娘也不例外,她跟隨父親少林拳師方種公遷往褔寧州北門外。由於父親是少林拳師,所以七娘自幼跟隨父親學習武功。在白蓮寺期間,發現一隻白鶴飛宿在樑間,昂首振羽,於是用手中梭盒投過去,然而白鶴閃跳避過,她又以織機上橫行的絲作為武器攻擊,又被白鶴展翼彈開,然後白鶴振翅淩空離去。她透過觀察白鶴的動作而領悟白鶴翅翼的力勁和動作恰好就是它們的攻擊方式,於是把這些元素揉合在從小學習的少林拳法中,創造一套風格,獨樹一幟,自成一派的拳法——白鶴拳。

2457514-1920x1080-pasari-japanese-crane-funny-winter1.jpg
後來她在寺中教人拳法,永春人曾四、鄭禮、林椎、姚虎等二十四人都向她學習。傳人中以鄭禮、辜喜、辜魁、樂傑、王打興五人最為傑出,世稱「前五虎」。隨著時間的推移,白鶴拳和當地流傳已久的拳術結合,就成為了現在我們所看見的永春白鶴拳,更衍生出四個流派,分別是飛鶴拳、嗚鶴拳、食鶴拳和宿鶴拳。
110623331.jpg(方七娘)

永春白鶴拳的形態

以前學拳者不只是為了強身健體,更是為了防身自保,有更甚者是為了保家衛國,學白鶴拳者也不例外,促使白鶴拳成為一種攻防意識強,健身價值高的拳法。
說起白鶴拳形態,大家都會幻想到鶴拳以鶴的形態動作為基本,然而鶴拳精妙不止於止。
「遇鶴如能電,敗勢摔三丈」指的是詠春白鶴拳的招式會發出聲響,內勁發於身體重心以至動作,每一個動作都快如閃電,銳不可當,可謂「快、狠、準」。白鶴拳的動作神形似鶴姿,模仿白鶴在展翅飛翔、單腳獨立、覓食等姿態,把白鶴的柔勁融入剛勁的少林拳中,所以剛柔並濟。
白鶴拳著重於掌法和腿法,苦練基本功是拳法的根本,除了日常的站樁立馬之外,更要用沉重的器材鍛煉肌肉,以求在打拳時可以拳法中體現這股勁力。
據說,白鶴拳要求靈活變通,剛柔並濟之外。更要求以靜待動、以氣推力、內外合一、順逆相生。基本功「三戰」講求氣沉丹田,練丹田功,以氣補勁。以內在的氣力推出勁,所以技擊以內外合一。三戰也指「三正」即是頭正、身正、馬正,更進一層就是「三變」即手變、身變、一步變,看得出拳法模仿鶴之靈活。樁步是步法穩健的根本,只有扎實的馬步才可以配合千變萬化的拳法,易於調整重心,把對手帶進自己的攻擊節奏當中,以自己的步法局限對手的攻擊尺度,進而控制對方的重心。
拳法之中,自有套路,當中的「千字打」套路就是一套連續進擊的套路。借助三步起跳連環擊打,分別從左、右、中三門斜閃進擊,專攻對手空隙,讓人防不勝防。結合彈、踢、蹬、頂、撞的腿法、膝法和衝、彈、頓、抓、摘、壓、盤肘等拳法、掌法、肘法,形態千變萬化,讓人難以捉摸。在上、中、下盤馬勢的佈局下,直進中門的打法。我認為當中的「白鶴展翅」把兩掌於胸前展開,腳呈獨步,帶有鶴立雞群的威風。

Lee Kong 8 09.jpg
網上圖片(永春白鶴拳李剛師傅Blog)

永春白鶴拳傳入香港

說了那麼久,到底永春白鶴拳是如何流入香港?這就不得不提一個人物——「捷元堂」第三代傳人鄭文龍(1911年-1984年),他是福建漳州龍溪國術館永春白鶴拳張楊華大師的嫡傳弟子,武藝高超、拳法過人,曾參加福建第五行政區國術比賽並勇奪冠軍,是當時福建享譽盛名的南少林拳師,飲譽一時。1957年初,他以揚名白鶴拳的決心來到香港時,卻只能在空地,即今日北角街市近海位置教拳。皇天不負有心人,隨著徒弟日益漸長,他從北角邨西座海傍的空地到觀塘雞寮的觀塘社區中心潮藝社教拳,在英皇道美都大廈開館,直到1969年在北角設立福建南少林永春白鶴拳社,除了教人拳法外,亦都行醫。
時至今日,李剛師傅作為鄭文龍的弟子之一,持著承傳中國傳統文化的意念和鶴拳武術的精髓,成立「香港永春白鶴拳研究會」,以推廣永春白鶴拳的歷史背景,以關注其未來發展和傳承為己任。也開了拳館,教導本地人之餘,亦教不少外國人永春白鶴拳,以宏揚白鶴拳精髓和文化。

香港永春白鶴拳的創新和挑戰

眾所周知,在以前的社會中,許多的行業也講求以師徒傳授的方式教學,若果沒有師傅賞識並且願意收你為弟子,就不會有機會接獨到有關知識。永春白鶴拳更是如此,講求一脈相連,代代相傳,若非本門弟子是不能學習到拳法。拳譜記載每一代宗師口述相傳的精妙拳法,當時的師傅通常以親身指導拳術為主,所以記載下來的少之又少,可謂千金難求,只有嫡傳弚子才有機會親眼目睹,可見是當時是十分重視師門的。
隨著年代變遷,幾乎沒有多少現代人願意為了昇華自身的拳法而每天花費大量時間練習基本功,大家更著重的是在空暇的時間中強身健體。正因如此,拳法的教授從以住的私家教授模式轉變至現在的集體授課模式,設立不同時段讓學員們自由選擇上課時間,也不強制上課的日期和時間。這種教學模式在傳統武術界中影響不凡,大家都採用這種教學模式,把傳統武術「速食化」,要求在短時間中學習不同拳法,目的改變之餘,更是「三分鐘熱度」。
然而,讓我們值得深思的是在這種創新之下,傳統武術的精神和意義是否可以承傳下去,不忘初心呢?還是會抵擋不了社會急速的腳步而走向式微呢?

1.jpg

網上圖片(永春白鶴拳李剛師傅Blog)

承傳与意義

說來慚愧,作為年輕一代的我,若非這個寶貴的機會,根本就不會知道原來永春白鶴拳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也不會主動瞭解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來源和重要性。現今的年輕人愈來愈少機會接觸這些傳統文化,甚至認為這些功夫只有上一代才會學習,更不屑於學習和傳承。隨著上一代的老去,下一代又沒有繼承,這些帶有歷史文化、以傳統口述相傳方式和古老拳譜流傳下來的功夫就會逐漸失傳。
功夫是一種古老的文化,結合當時社會的狀況而生,見證了過去戰亂動盪的禍害直到現在安穩盛世的繁華,數百年來的承傳和心血,或會煙消雲散。很多人認為功夫只是一些門面動作,並沒有實用性,但是他們有了解過「台上一分鐘,台下十年功」的艱苦辛酸嗎?我們只看見功夫的表面,練武者在台上的表現,卻不知道這些表演背後需要每一天做重複而沉悶的基本功練習,甚至花好幾年把這些基本功孄熟於心,才能夠展現我們所看見的拳腳功夫。試問現在還有多少年輕人願意花幾年時間堅持和專注地學習功夫?

但願未來會有更多人關注這方面的非遺,認識並傳承下去,政府和各方團體可以投放更多資源去舉辦活動,介紹白鶴拳的歷史文化以至其精妙高深的拳法,更可以開班教學,讓普羅大眾可以有更多途徑接觸。如此才可以代代相傳,我們的下一代才有機會學習。

 

參考來源:
https://www.jointpublishing.com/JointPublishing2013/media/Joint-Publishing/Publishing/1_Book/2016/201602/%E6%AD%A2%E6%88%88%E7%82%BA%E6%AD%A6%EF%BC%9A%E4%B8%AD%E8%8F%AF%E6%AD%A6%E8%A1%93%E5%9C%A8%E9%A6%99%E6%B1%9F_%E5%85%A7%E6%96%87%E8%A9%A6%E8%AE%80%E9%A0%81_%E6%96%B0%E6%9B%B8%E8%B3%87%E6%96%99.pdf?ext=.pdf 《止戈為武:中華武術在香江》
http://www.qqgfw.com/KungfuArticleList2.aspx?KungfuArticleTypeID=874 《八閩武術》 作者:林建華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32opStGpC-c RTHK功夫傳奇II之再戰江湖05:剛柔白鶴 2012 2 11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wpHuTwjS30 永春白鶴 三戰拳 Yong Chun White Crane Sarm Tseen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下集會講大聖劈掛門

 

延伸閱讀
  • 江西竹林寺螳螂派相傳由清末西藏喇嘛三達和尚所創,後傳「一僧一道」。「一僧」是指僧人李觀清禪師(又名紅梅和尚);「一道」是指黃道人。李禪師所傳的,為長房功夫;黃道人則傳二房和三房功夫。

    香港歷史文化研究會  2020-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