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飛:派錢政治學

2020-03-02
鄧飛
立法會議員、全國港澳研究會理事
 
AAA

3433.jpg

星期三財政司長公佈新年度財政預算草案,一如預期,大灑金錢。儘管各方專家對派錢的經濟效果多報以質疑反對的不屑態度,但對於普羅大眾來說,到手的實惠才是真正的實惠。果不其然,由前香港大學民意調查機構鍾庭耀所主理的香港民意研究所的民意調查顯示,這份預算案得到受訪市民給予54.1分,是四年以來最高的評分!表示滿意的受訪市民有接近五成人,甚至連對司長本人對評分,也有公佈預算案之前的26.6分,猛增到43.5分。粵語俚俗有所謂「雞髀打人牙骹軟」,誠然如此。

然而,如果按此邏輯來推論,那麼照理來說,建制陣營應該得到最多的分數,最多的支持呀,畢竟他們長期關注經濟民生議題,所謂蛇齋餅粽,雖然不無挖苦之意,但畢竟是實惠。甚至從更高的層面來說,內地給予香港的實惠政策和利益讓渡,回歸以來也是不少啊,也應該因此獲得普遍的民意支持,怎麼反過來反對意識變得越來越厲害,甚至從反共,演變到反華?一言敝之,為什麼經濟支持無法轉化成政治上的認同或者至少不予反對?如果這個問題不深入考究,那麼再多的經濟資源投入,就會變成純粹只是一種高負擔的工作慣性,都在無意識地、機械地重複高成本低效益的工作,而香港政情卻並沒有獲得良好的改善。

再說得市儈一些,到底每投入一元,能夠產生多少得政治認同度呢?應該建立一種「政治的資本收益率」的觀念,這是最起碼的第一步。近現代政治學曾經有過一門「政治算術學」,源自十七世紀英國學者威廉。配提William Petty,當然,他所提出的政治算術,主題是關於如何使用數學統計等自然科學的方法來分析經濟社會民生現象和問題,從而從務實和實證的角度來為英國政治和政策的走向提供更為科學合理的依據,可以說是走向量化科學化的政治經濟學之前端。雖然這門「算術」絲毫沒有提及選舉政治,也沒怎麼提及國家認同(與他所處時代有關),但這種為政治算會計帳的思維方法,卻仍是值得參考的。

雖說反對派陣營一直對激進政治行動念念不忘,蠢蠢欲動,但在疫情持續和危及本港和全球經濟這個嚴峻局面下,經濟問題始終是繞不過去的重大問題。財政司長的派錢政策,目前來說是帶有「救災」性質,即使帶來高昂赤字,也是無可厚非。然而,疫情終歸還是會過去的,整部經濟機器始終要重新啟動起來,之前叫囂「攬炒」的人,現在在疫情之下,終於領教都攬炒的危害,而且包括大狀在內的中差階層。如何在派錢之外推出更為有經濟效益的政策,將會是不亞於政治議題的重大問題。建制陣營不能被動地等待政府和財政司長推出新的經濟政策方案,而是應該採取更為主動的取態,引導社會討論未來的經濟重振問題,寧可在到底要不要繼續發展東大嶼計劃上辯論至爭持不下,也總比在虛頭巴腦的政治議題上虛耗更有政治效益。

政治,在剝去一切意識形態的外殼後,剩下的往往是財政問題、經濟問題。

 

文章原刊於《橙新聞》。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