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民主派變建制派 議員變官員 劉江華從政35年

2020-04-22
 
AAA

 15.jpg

2012年可以說是劉江華的人生轉捩點,有「新界東票王」美譽的他,參與首屆立法會的超級區議會選舉,取得19萬票,但仍然落敗,以不足三萬票未能連任。由回歸前成為臨時立法會議員計,直至2012年,劉江華已做了16年立法會議員,當年的選舉落敗,結束了他的議員生涯。同年他以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身分,兼任行政會議非官守成員四年,亦因時任行政長官曾蔭權任期屆滿而在六月三十日卸任。

身兼行政會議、立法會和區議會「三料」議員,頃刻間只剩區議員職務,不過在同年12月,劉江華獲委任為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開始了他為官之路。由區議員月薪2.2萬增至副局長的18.3萬元,招來民主派批評政府的任命。

劉江華歷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以及民政事務局局長,為官8年,歷經梁振英和林鄭月娥兩位行政長官,是問責班子其中一位歷仕兩朝的局長。擔任民政事務局長期間,劉江華推動興建啟德體育園,推動本港體育發展和提出打擊「黃牛」飛。

14.jpg

劉江華晉身官場後,予人謹言慎行的感覺,在眾多具爭議的議題上,少有發表爭議言論。就算在立法會上與議員舌劍唇槍,亦鮮有令人印象深刻的「金句」。他任民政事務局局長期間,推動《國歌法》立法時就講過立法目標是希望市民尊重國歌、國家和民族,相信是應有之義。而去年修例風波期間,劉江華在公開場合上表示,希望市民互相尊重、互相體諒,令香港能夠繼續向前行,這是他最大心願。

在「佔領中環」期間,擔任政制及內地事務局副局長的劉江華與當時的政務司司長林鄭月娥、律政司司長袁國強和政制及內地事務局長譚志源等與學聯代表,討論普選行政長官等政改議題,劉江華在全程兩小時都沒有說話,惹來外界不同反應。

13.jpg

2012年立法會選舉期間這張圖片在網上流傳

沙田是劉江華政治生涯的起點,他在1985年參加區議會選舉,以沙田區議員身分起家,起初是民主黨前身港同盟的成員,1991年便以34歲之齡參選立法局選舉,但當時為拉票,被指出賣黨友而遭紀律處分,劉江華遂退黨,在沙田另組政治組織「公民力量」,成為當時香港「地區政黨」的其中一個先驅。1995年再次出選立法局,不過仍然敗選,直至1996年加入臨時立法會,開通在立法會的議政之路,他在1998年加入民建聯,同年當選為立法會議員,期後更陸續攀升至該黨副主席。在2008年立法會選舉,更得票超過10萬,成為「新界東票王」,比得票第二多的梁國雄多超過一倍。

擔任議員期間的劉江華,詞鋒銳利,被視為建制派「重炮手」,曾公開指責泛民主派是「扮民主派」。在立法會審議《截取通訊及監察條例草案》時,他批評民主派議員部分修訂破壞香港治安,揚言「一條(修訂)都唔可以通過」,到2012年立法會盛行「拉布」風氣之初,劉江華多次抨擊「拉布」,例如當社民連的梁國雄入稟挑戰當時的立法會主席曾鈺成「剪布」失敗,劉江華便講過「大快人心」。他當議員時的活躍發表言論與當局長的低調可說形成強烈對比。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