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卓立:怎樣在香港發揚粵劇?

2020-07-08
張卓立
自由身媒體及戲劇工作者
 
AAA

YU1.jpg

近期受疫情影響,香港的表演場地都是近兩星期才重開,過去幾個月期間上演的節目,不然是押後到年底,就是乾脆取消場次,當中有許多是粵劇演出。

粵劇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是香港最有影響力的戲曲藝術。

最近一套介紹本地粵劇發展的電視節目訪問裡面的演員。他們說,要堅持投身粵劇行業不容易之處,就是粵劇的台前幕後,每一樣細節都十分講究,演員基本功──拉筋壓腿,許多初學者都受不住痛苦,夾雜著淚水汗水練習,更不要提武場戲。以前也有一位粵劇演員告訴我,單單是學水袖功夫,要學三年才算滿師,台上幾分鐘的表演,背後是經過長時間唱、唸、做、打刻苦訓練的付出。幕後樂師、掌板,也是經過長時間經驗累積,不同樂團表演,戲曲多有演員「爆肚」(即興台詞、唱曲),或者表演出現突發狀況,樂師就要和演員建立默契,懂得應變(粵語稱「執生」),不能單靠看樂譜演奏。

如果發揚這門這麼嚴謹、精緻的藝術,必須要考慮到表演能夠吸引觀眾,有票房、有名聲,參演的人才可以有營收繼續演下去。除此之外,觀眾當中年輕人能夠佔一定比例的,技藝才有條件承傳下去。以上兩點相信是最實際要關注的問題。

但不得不承認,欣賞粵劇的年輕一代觀眾仍有待發掘。業界經過多年的堅持,拓展年輕觀眾群,包括推動粵劇帶進校園,訓練學生演出粵劇。其實現在最有效的推銷途徑就是互聯網和電視,把粵劇以新姿態和形象示人。以往粵劇輝煌時期,最明顯的特徵是它能夠「入屋」,電台、電影、電視,不只讓家庭觀眾認識,更加要他們喜愛,許多名伶變成當時得令的偶像。畢竟觀眾的支持,是最有力地支持藝術持久發展。

 

作者電郵: cheung_cheuk_lap@hotmail.com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