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茂波:控疫攻防戰

2020-08-02
 
AAA

20200417042357237.jpg

本港已持續超過十日,每日的新冠肺炎確診個案超過一百宗水平,情況著實令人擔心。為了保障市民的健康,迅速管控好疫情及盡可能切斷傳播鏈,減少感染人數是政府目前最重要的工作。防疫抗疫及穩住經濟,固然是我們要守住的兩條戰線,然而,以現時的情況來看,如不能盡快有效控制疫情,穩住經濟將會無從談起。這似乎也是海外其他經濟體面對的實際情況。

20200802_01.jpg

新冠肺炎疫情至今在全球有超過1700萬宗確診個案,當中約450萬宗在美國,佔全球總數的四分之一。當地疫情仍未顯著受控,影響所及,美國經濟正陷深度衰退,GDP繼今年首季按季負增長5%後,第二季萎縮幅度達到32.9%,是歷來表現最差的季度。法國上季經濟按季負增長13.8%,德國則負增長10.1%。

在香港方面,經濟情況是讓人憂心的。繼今年首季GDP負增長9.1%後,第二季仍負增長9%。拉動經濟的「三頭馬車」中,私人消費開支在第二季的按年跌幅達14.5%,比首季跌幅擴闊3.9個百分點。反映投資的本地固定資產形成上季跌幅亦擴大到20.6%。出口方面,整體貨物出口跌幅則由首季的9.7%收窄到第二季的2.1%。然而,旅遊業受疫情困擾而陷於停頓,第二季本港服務輸出急跌46.6%。雖然如此,六月份疫情曾稍為緩和,大家略為恢復日常生活出行,零售業銷售貨值跌幅隨即由五月份的32.9%,收窄到六月份的24.8%。數據反映,疫情可說是經濟活動的最大制約。

踏入七月份,本港的疫情呈現反覆,出現「第三波」的爆發,在七月八日到七月底期間,新增確診個案達到1850宗,比今年上半年累計的1300宗,還要多出約四成,且近日的每天新增確診個案仍高企在逾百宗水平。這樣看來,第三季經濟也許會承受更大的壓力。

就在歐美可能陷入深度衰退的同時,內地上季經濟已重拾動力,第二季GDP按年增長3.2%,扭轉首季負1.6%的紀錄。即或內地個別城市也曾再出現確診個案,但「早檢測、早發現、早隔離、早治療」的策略有效遏制疫情反彈。我們正努力在最短的時間內將檢測能力大幅提升,盡可能精準地發現患者,尤其是無症狀的感染者,並提供適切的隔離治療,以保障患者、其家人朋友以至社區的健康。在這樣的框架下,再配合社交距離措施,才能最大程度有效防控,令經濟活動能在市民健康及生命安全得到保障的前提下,盡快及最大幅度恢復,這樣才可令市民逐步回復正常的生活。

20200802_02.jpg

感謝中央在人員、物資及防疫工作等環節的全力支援。無論是建「方艙醫院」、搭建新的臨時醫院,接收患者;又或是協助進行大規模的核酸檢測,這些都有助香港盡快控制好疫情。也許有人對內地的支援還存在疑慮,甚至抗拒。但是,客觀而言,內地的控疫防疫策略和工作成效顯著,不少城市在新增確診個案、無症狀感染及須醫學監察的密切接觸者等全部「清零」後,民眾已恢復日常生活,並保持高度警覺持續防疫。我們需要借鏡這些有用的經驗,以盡早有效控制疫情,讓市民毋須過份憂心被感染的風險,讓大家回復日常生活、出行和工作。這是關乎到每一個人、每一個家庭的重要事情。

任何工作都有緩急先後,現在是控疫為先,同時要兼顧保民生、穩經濟。面對目前的難關,特區政府會研究如何盡力提供支援。不過,財政資源始終有限,無止境的政府援助與紓困不可能是長久之策,更非解決問題的辦法。在我看來,要保民生、穩經濟,最重要是打通兩個循環。

內循環:首要是「控制疫情、個案清零」,讓市民能恢復正常生活及出行,本地經濟才能恢復活力與動力。
外循環:環球疫情仍然嚴峻,意味本港相關的商務、旅遊及相關行業暫難恢復。反觀內地已有效控疫且民眾恢復出行,如果香港也能管控好疫情,便可透過「旅遊氣泡」安排,讓持有健康碼的港人到內地和澳門公幹和旅遊;並通過同樣安排,讓內地及澳門的商務和遊客來港。這將能以最快的速度恢復我們的商貿活動,並幫助旅遊、零售及餐飲等行業及相關的打工仔提高收入。
如果能做好這兩個循環,以內地龐大的市場規模、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空間,本港經濟有望較早復蘇,市民、商店以至企業的收入才能有力地恢復,這樣才能切實有效的改善民生。而類似的安排也可逐步延伸到亞太區內其他疫情受控的地方,進一步促進商貿旅遊的恢復。

面對這場世紀疫症,任何應對工作都不容易,甚至備受爭議,押後立法會換屆選舉的決定便是一例。不過,控疫、防疫都是困難但卻很重要的事情,關乎到市民的健康與性命。任何有利於控疫防疫的工作都不應受阻於門戶之見、政治之爭。病毒不會被政見爭議所消滅,只會因無空間傳播而絕跡。希望大家暫時放低分歧,為控制疫情而團結努力。

原文出處:財政司司長 - 司長隨筆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