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的非傳統安全思考

2020-08-08
 
AAA

105836132.jpg

(本文原刊於中評社)

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張屹博士在中評智庫基金會主辦的《中國評論》月刊8月號發表專文《非傳統安全的連鎖效應分析——以新冠疫情後中國與利益相關國家傳導鏈條為視角》,作者認為: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並存的當今時代,人類面臨著複雜多樣的生存風險與安全威脅。始於2019年末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國忙於應對,卻疏於打破意識形態界限和超越地緣政治分歧來實現全球治理、勠力同心地共同抗疫,呈現出碎片化的應對模式。這在中美關係、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表現明顯。非傳統安全問題跨越國界,各國或是通過完善的內部體系獨自消化,或是被倒逼進入全球治理體系參與跨國協作,都無法迴避非傳統安全通過傳導鏈條帶來的全球衝擊。文章內容如下:

引言

  傳統安全與非傳統安全威脅交織蔓延,全球治理步履維艱,現行國際秩序受到損傷,讓我們深刻領會到了什麼叫“亂象叢生”。要有力地應對全球安全風險挑戰,有賴於世界各國的實際行動;有賴於大國主動承擔國際責任和義務,管控彼此之間的分歧,聚焦合作,而不是脫鉤、對抗。人類命運共同體,靠的是各國攜手共建,衹有共商、共建、共享,才能實現天下大治。

  非傳統安全的內涵,對我們具有重要的啟示。在全球化與“逆全球化”並存的當今時代,人類面臨複雜多變的生存風險與安全威脅。越來越多地陷入傳統安全困境與非傳統安全威脅凸顯帶來的“本體性不安全”與“生存性焦慮”。人類物質匱乏時期,需要追求“物質文明”;普遍稀缺資源時期,同時需要建設和提升“安全文明”來支撐和保障自己的命運。①2019年末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爆發以來,全球各國忙於應對,卻疏於打破意識形態界限和超越地緣政治分歧來實現全球治理、勠力同心地共同抗疫,呈現出碎片化的應對模式。這在中美關係、中國與東南亞國家關係表現明顯。

  一、中美“疫情外交”凸顯非傳統安全困境

  全球疫情持續蔓延之際,美國政客為獲取政治紅利竭力針對中國抗疫行動大做文章。然而眾多對華持中立態度的美國學者呼籲當局應審視自身公共衛生政策失當,與中國攜手抗疫。美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全球健康政策項目研究員史蒂芬·莫里森,阿斯彭研究所研究員大衛·吉布森,大西洋理事會特聘研究員、前白宮國家安全顧問湯瑪斯·柏塞特,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詹姆斯·佩特庫奇斯等人共同呼籲,利用疫情打壓中國對美並無益處。美不應糾結疫情爆發初期中國政府的反應速度以及是否及時向國際組織報告病例,美應審視自身醫療體系短板以應對疫情。應看到中國目前所做努力是卓有成效的,中國社會正團結一心應對疫情。美應正確意識到不能一直抓住負面消息打壓中國,這樣的做法對美無太多意義,至少在國際輿論鬥爭中,美不應做“出頭鳥”。中國經濟所受衝擊可能導致全球經濟的瓦解,若不能有效控制共同面對的疫情,將導致全球生產鏈斷裂及經濟放緩。
美國方面聲稱在2020年3月開始啟動對華輸送醫療專家、防護裝備、資金。這些對華援助不僅來自美政府,更多地來自社會團體和私有企業,對其應予肯定和鼓勵。柏塞特妄稱,作為美國“對手”的中國,急需接受美伸出的橄欖枝來保住“顏面”。可事實上中國並未收到來自美國政府的任何援助。餘音繞梁之際,疫情態勢即反轉,美國內確診病例和死亡病例攀升至全球首位,中國方面向美國提供了巨量的防疫物資。

  1.美醫療體系碎片化折射政治制度短板

  美疾控中心與各州政府及當地醫療機構共同應對在美疫情。包括美在內,越來越多的國家在本地社區發現聚集性疫情,而非從中國擴散而來。美國民眾深感信息不對稱,同時傾向於事後再採取應急措施,而不願事先防控。儘管美疾控中心CDC早已發佈文件指導防疫措施,美醫療機構與公共衛生部門仍難以調動起來進入“備戰”狀態。在對流行病防控的資源投入上,政策循環往復,未能準確運用醫療資源快速應對。

  美醫療體系長期修修補補,正如美政策體系缺少一慣性,醫療體系缺乏一個權力中樞系統來協調各職能部門應對突發事件。如果大批美民眾需接受治療,不得不依靠私營醫院、社區醫院和州立醫院來提供床位。國家急需一個由聯邦政府與疾控中心共同作為治理中樞的醫療系統。很多國家都存在政策統籌協調問題,美尤其突出。

  美面對疫情爆發尚無疫苗或有效治療措施來應對。疫苗的研發,即便最樂觀地估計,也需要一年時間來取得突破。常規的疫苗研發一般需要五至八年的時間。

  2.美抗擊疫情需要與中國合作

  中美合作抗疫以貿易爭端的緩和或推遲為前提。作為近期談判成果的第一階段貿易協定,有效擱置了關稅升級帶來的威脅。這樣的成果對於國際社會合作抗疫以及非常時期制定經濟政策必不可少。

  旅行禁令可以暫時收效,但長期封鎖中國對美是不現實的。美所需個人防護裝備如口罩、防護服、醫用手套都從中國進口。若對中國船隻禁運,美醫療物資將發生短缺,這對於本國抗疫十分不利。美醫療設備、核心藥物也都是中國生產,封鎖中國物資出口對美後果嚴重。完全隔離中國幾無可能,衹有尊重科學、尊重專家才是對美民眾負責,政治偏見毫不可取。

  國家安全利益是分析中美安全關係的重要視角。中美兩國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地區安全形勢與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的相互關係,雙方在國家安全利益的認定上均出現了相應調整。②
二、從治理能力到執政合法性看公共衛生安全

  1.共和黨政府抗疫不力自身難保,公眾信心亟待建立

  美民主黨人批評共和黨政府控制疫情不力,即便是作為保守派智庫的美國企業研究所研究員詹姆斯·佩特庫奇斯,也認為目前疫情給美國社會帶來的潛在影響或將危及特朗普政府連任。對於美當局,維持公眾信心至關重要。如果病毒持續蔓延,公眾信心將演化成國家安全事件。迫於此,美政府與公共衛生機構正客觀如實報道防控措施和未知風險。

  若美疫情持續蔓延,公眾最終將依賴於各州政府和當地醫療機構的權威來獲取信息,別無選擇地去“信任”他們。信息不對稱與密切接觸者的恐慌問題是國際社會需要共同解決的問題。不同國家與國際組織都面對不同的“聽眾”來發佈有針對性的抗疫信息,應採取不同策略分別回應。國際組織和各國政府應對密切接觸人群和醫療工作者進行鎖定,有必要對移民和邊檢信息進行完善,對受影響的國內居民發佈周邊確診人員信息。

  2.大選年信任危機被疫情放大

  受疫情影響,華爾街各大銀行大幅壓低上半年經濟增長預期。在疫情影響下,消費需求與供應鏈的斷層共同導致市場恐慌。摩根公司對美第二季度GDP增速預期降至1.75%。面對持續擴散的疫情,全球都將遭遇經濟衰退,美無法倖免。

  選舉年的經濟衰退對於任何政府都將是致命打擊。避免經濟衰退則是競選連任的關鍵。特朗普政府自欺欺人,將競選置於疫情人命之上。他本人發推特稱,股市看來依然走勢向好。國家經濟委員會主任拉里·庫德羅也對媒體妄稱,經濟依然穩定,風險指數較低。

  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經濟學教授羅傑·法莫則揭示,美股市下跌所預兆的前景比放緩的經濟增速更令人擔憂。目前金融市場的惡化是疫情蔓延導致,若疏於補救,將會對消費者信心指數產生影響,並波及現任共和黨政府的執政穩定性。
三、碎片化治理體系是福是禍?

  自2019年末新冠疫情爆發以來,東南亞國家旅遊業遭受重創。泰國所受衝擊最為明顯。泰央行為刺激經濟,將政策利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來自中國的遊客也支撐著印尼、菲律賓、越南等東南亞國家的旅遊產業。東南亞國家經濟、社會受到波及,各國採取措施抵制中國遊客和中資企業,並就各自經濟結構短板採取措施化解危機。然而面對非傳統安全問題,很多東南亞國家的格局與大國政治呈現出典型區別,即包括公共安全在內的非傳統安全事件主要衝擊對象局限於本國經濟,與政黨政治相對絕緣或影響較小,沒有像歐美、日韓等傳統意義的發達經濟體那樣,會通過傳導鏈條迅速波及、震盪執政黨穩定性。其實,這恰恰說明東南亞國家政府治理能力較低,對經濟、社會管控的碎片化,形成“政經分離”的絕緣體狀態。從而削弱了非傳統安全要素的傳導鏈條。印尼、緬甸的案例則是將社會治理鏈條的經濟要素、政治要素割裂開,一刀切地應對。

  1.印尼旅遊業抵制中資折射治理體系脫節

  印尼民丹島作為印尼第四大旅遊勝地,是繼巴厘島之後,由印尼政府著力打造的又一旅遊業引擎,從印尼民丹島乘擺渡船至新加坡僅需一個小時。民丹島旅遊產業是由中國大連萬達集團投資開發。2016年該公司還成為印尼寥內群島旅遊項目控股方。由於印尼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叫停來自中國的直航線路,截至2020年1月份,赴印尼旅遊的中國遊客僅為500人。③根據當地工會報道,疫情與單一化的產業結構造成當地景點和酒店相關服務人員大量失業,實際的失業人數尚未被工會完全統計。

  當地旅遊行業的打包銷售行為,使得來自中國大陸的遊客大都被安排到與萬達集團有合作關係的景點。未能從中資項目獲益的當地旅遊業部門對萬達集團壟斷經營和當地政府不作為表示強烈不滿。民丹島旅遊業重創顯示出當地政府的無能和推動經濟多元化、減輕對中國遊客依賴性的緊迫性,也凸顯出印尼政府在經濟佈局與市場准入方面沒有平衡好內資與外資的關係。如果說印尼對中資企業的抵制久已有之,那麼疫情蔓延所帶來的衝擊則直接或間接地放大了這種偏見。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拉惹熱南國際關係研究院研究員萊昂納多·塞巴斯蒂安、納齊·莫西納認為,印尼用簡單粗暴的方式解決公共衛生事件帶來的經濟困局,實際上使用非經濟手段來解決經濟問題,實則是碎片化治理模式的無奈。④

  2.緬甸兩邊下注搖擺於中印之間

  由於近年來印度“東向政策”增加了在緬的投入,中印競爭在緬鋪開。緬對於印的重要性不僅在於其連接東南亞的橋樑作用,也在於中印直接爭奪戰略版圖的地緣政治意義。“一帶一路”致力於打造中緬經濟走廊,而印著力推動印緬泰高速公路。隨著疫情蔓延,緬考慮到公共健康安全,暫停對中國遊客發放簽證,並要求旅行社停止接納中國遊客。由於中緬邊界線狹長,中國遊客往來頻繁,對華限制如此嚴格,較大影響了中緬關係,對於緬如此大尺度舉措可謂史無前例。疫情不僅對緬公共健康具有較大威脅,且嚴重削減了中緬雙邊貿易。緬甸知名物流公司“優勝者”也瀕臨倒閉。
2020年1月份習主席訪緬,是19年來第一次訪緬的中國國家元首。緬方對中國抗疫也提供了人道主義援助,並宣稱將與中國政府開展合作打擊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緬並不會完全切斷對華關係。但由於疫情阻斷,且印從戰略高度著力打造印緬關係,力圖成為地區平衡手以制衡中國,致使緬也在向印靠攏,去年兩國就簽署防務合作協定以提升軍事合作,這為疫情爆發後的緬態度轉向提供了基石。上個星期緬總統訪印,簽署了十個諒解備忘錄。這些都給中緬關係帶來了牽制。從另一面來看,恰說明緬甸政局的脆弱性,在應對非傳統安全事件方面缺乏與周邊國家展開跨國界、常態化的合作,通過“一刀切”的方式“打包”政治協定,其政治“投機”行為顯現出對自身執政能力沒有自信心。

  四、地緣政治經濟格局:人員往來的經濟維度與安全維度

  隨著中國治理體系的成功實踐,當中國疫情得到控制之後,周邊國家與全球卻面對病毒肆虐而治理無效。疫情下半場的風險和挑戰暴露了全球治理體系存在的極大弊端。2020年1月,中國境內投資者對全球137個國家和地區開展了非金融類直接投資。在整體投資額下降的同時,對“一帶一路”沿線47個國家的投資同比增長了19.5%。⑤這凸顯了沿線周邊國家對中國投資的巨大需求。這一需求在危機時期則轉化為巨大的經濟壓力。

  1.周邊國家面臨疫情擴大壓力、外部輸入性風險阻礙經濟提振

  隨著全球疫情形勢的變化,國內大多數地區防控的重點,正轉向嚴防境外輸入上。防止來之不易的階段性防控成果功虧一簣,就必須嚴把輸入關。但與此同時,阻斷病毒不是關閉國門,後者並不符合中國的實際利益,因此才有了既防範嚴密,又充滿人性化的安排。病毒不分國界,以旅行禁令的方式阻隔境外公民入境,既不可取,也不現實。中國防疫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加強入境人員防控措施並非針對特定國家公民,這體現了中國政府對生命的尊重和擔當。對疫情的警惕性和防控要求不能降低,嚴防嚴控境內擴散和境外輸入病例,需要中國繼續深化疫情防控國際合作,及時與世衛組織和有關國家分享信息和經驗。

  日、韓及東南亞國家與中國緊密相鄰,命運相連,伊朗作為重要的中亞伊斯蘭國家,與中國西北省份人員往來密切,在甘肅省纍計確診的132個病例中,境外輸入性病例大多都來自伊朗。

  《環球時報》顯示,3月3日零時之前的24個小時內,在重點監測的疫情比較嚴重的國家中,中韓往返執飛航班為85架次,執飛率已經下降到23.10%。中國同伊朗的往返航班衹有2架次。中國與日本執飛僅57架次。中國與美國執飛僅17個航班。作為南亞重要國家的印度,為防範輸入性疫情,也已暫停向伊、韓、日、意大利等國簽發旅行簽證,對從這些國家直達或中轉入境的旅客,強制在入境口岸進行健康檢查。嚴防周邊國家向中國境內輸入病例是當務之急。韓國、日本、伊朗是中國周邊國家中疫情最嚴重的三個國家,外防輸入應與醫療援助並舉。
3月13日,印尼政府推出81億美元經濟刺激計劃,以支持本國經濟增長。包括對年收入少於13600美元的製造業工人免除所得稅、免除19個製造業部門企業進口稅,同時減免30%的公司稅。這一刺激計劃的規模相當於印尼國內GDP的0.8%,將從4月起生效,持續六個月。印尼政府預計,受疫情影響,印尼今年經濟增長可能從去年的5.02%放緩至4.7%。

  外交部已表態中方將通過五方面舉措助力全球抗疫鬥爭,包括:同世衛組織和國際社會加強溝通協調;同世界各國開展抗疫經驗分享和交流,例如已經發佈的7版新冠肺炎診療方案、6版防控方案,及多語種版本,繼續通過各種形式同有關國家和國際組織加強交流借鑒,共同提升維護地區和全球公共衛生安全的能力;向有需要的國家和地區派遣醫療專家團隊;向國際社會提供藥品等防疫物資援助,向有關國家捐贈口罩、藥品、防護服等防疫物資,向一些國家出口急需的醫療物資和設備,包括已經向世衛組織提供的2000萬美元捐款;同國際社會加強科技合作,例如在藥物、疫苗、檢測試劑等方面開展科技合作,為在全世界範圍內早日戰勝疫情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上述舉措不僅可以有效防止境外病例向境內輸入,也為全球抗擊疫情做出貢獻。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第七十三屆世界衛生大會視訊會議開幕式上致辭時宣佈:中國將在兩年內提供20億美元國際援助,用於支持受疫情影響的國家特別是發展中國家抗疫鬥爭以及經濟社會恢復發展。

  2、人員來往對經貿合作與產業鏈的影響

  自新冠疫情爆發以來,中國周邊國家經濟、貿易往來都遭受重創。印度作為世界上最大的仿製藥出口國,其70%的原料藥進口自中國。由於中國原料供應中斷,大型藥企僅能維持2到3個月,小企業衹能堅持30到40天。在汽車零件、電子產品與耐用消費品等依賴中國進口的領域,印度國內也出現了供應中斷、漲價的情況。穆迪債券評級將印度2020年經濟增長預期從6.6%下調至5.4%。⑥

  伊朗是疫情最嚴重的中東和中亞國家。目前已宣佈向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 尋求約50億美元的緊急援助。不斷升級的疫情損害了伊朗的商業,關閉全國大型商業設施一日就造成1.64億美元損失。在許多鄰國和交易夥伴關閉邊境後,伊朗的非石油出口將遭受打擊。

  東南亞國家旅遊業更是遭受了毀滅性打擊。中國遊客一直佔有泰最大的出境旅遊市場份額,2018年赴泰旅遊的中國遊客數量曾達到1050萬。中國春節過後,一系列禁令驟然阻斷了中國客流。旅遊相關產業如運輸業與酒店餐飲業尤為慘澹。至2020年3月初,泰受疫情影響已造成500億泰銖損失,泰銖已從上年亞洲最佳貨幣變成當年最差貨幣之一,目前已下跌近4%,1030億美元的年度預算被迫無限期拖延執行。⑦泰央行為刺激經濟,將政策利率降至歷史最低水平。

  由於印尼中央和地方政府相繼叫停來自中國的直航線路,截至2020年1月份,赴印尼旅遊的中國遊客僅為500人。根據當地工會報道,疫情與單一化的產業結構造成當地景點和酒店相關服務人員大量失業,實際失業人數尚未被工會完全統計。旅遊業所受重創為印尼政府帶來了三個方面的教訓。第一,印尼政府取締中資企業壟斷經營,推動國有化;第二,開發多元化的遊客客源;第三,升級旅遊相關產業,非常時期增加財政補貼。印尼約有3萬名中國工人,自疫情爆發以來,他們被禁止進入印尼,很多印尼企業也停止雇傭新的中國工人。
菲律賓進口商品和原材料中有相當大的比例都來自中國,僅在2月份就損失了中國集裝箱物資的62.5%,對菲製造商、零售商、經銷商都產生了重大衝擊。服裝零售商優衣庫的工廠有一半在中國,另有20%在越南,而越南工廠還要從中國進口原材料。

  馬來西亞出口加工部門支撐其GDP的58.4%,中國提供的電子零部件等中間產品則佔有其生產供應鏈的20.8%,⑧如同其他東南亞國家,疫情的爆發阻斷了供應鏈,重創馬出口加工業。馬生產商協會呼籲政府多元化佈局,轉向日本、韓國、印度,甚至歐盟國家尋求替代產品。

  東南亞國家日常生活對供應鏈平衡的依賴度都在疫情期間表現出來,中國周邊的國家直接或間接地依賴中國勞動力、中國產品、原材料等等。新加坡較早地實現了對供應鏈需求的多元化,但其他東南亞國家大都別無選擇地依賴中國。

  五、內部修復是應對非傳統安全事件的良性開端

  受疫情影響,主要東南亞國家都進行了相應的外部調整與內部修復。而新加坡將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內部修復上,可謂較為成功的案例。

  “全球健康安全指數”2019年10月作出的一項評估指出,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獨自應對大規模流行病及其所帶來的恐慌。在應對能力上拿到100分幾無可能,大多數發達國家的評估分值甚至僅為51.9,全球平均分值僅為40。

  即便是治理模式較為成熟而實現了較快自我修復的新加坡,在疫情爆發初期,國民也大量囤積米、面、衛生用紙,表現出恐慌、焦慮,擔憂政府停擺。新加坡知名線上超市“德瑪特”宣稱,由於近期超市日用品訂購量激增300%,開始限制發貨。新本土最大的連鎖超市職總平價超市則暫時退出線上供應。由於搶購口罩和藥物,網絡詐騙和虛假訂單也隨之而生。各種媒體平台充斥著虛假信息和謠言。恐懼和焦慮削弱了這一國家在國際社會的良好聲譽,所帶來的傷害遠大於病毒本身。新加坡是最早實施旅行禁令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要打贏疫情,除了依靠嚴格警惕性和治理透明度,別無選擇。由於各國口罩出口供應的削減,新衹得推動本國生產商加快口罩供應。新建立了高度嚴密的管理機制來追蹤已知密切接觸者並進行隔離和監視。根據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院的評估,雖然新加坡流行病偵測水平達到了“黃金標準”,但這一標準並非100%準確,對無症狀病例和輕症病例敏感度依然存在盲點。

  新對違反隔離措施的行為零容忍,除了必要隔離外,還對來自中國大陸的華工限制入境,即便有些是新永久居民。違反隔離規定者將被取消工作簽證、限制就業、甚至遣返回國。為制止虛假信息擴散和謠言傳播,政府設立專門的抗疫官網主頁和傳媒軟體提供每日的信息更新。
由於各國削減口罩出口,新推動本國生產商加快口罩供應。新加坡國民具有理性的公民社會精神,疫情起初的恐慌經過調整很快恢復了平靜。公民主動分發口罩和消毒用品給需要的人,派米派糧給困難群眾,並為一線人員提供順風車。社區服務中心和慈善機構除了提供上述支援,還為及時發佈疫情信息起到重要作用。各行業協會和非政府組織也為一線工作人員提供物資支援。應對非傳統安全突發事件,新加坡依靠的是較為完整的政治社會生態體系,通過成熟的傳導機制迅速將公共衛生緊急事件得到控制。

  六、結語:超越地緣政治,固化合作平台,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新冠疫情引發的一系列非傳統安全連鎖反應凸顯了東南亞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斷層。中國周邊的國家都將從嚴重依賴中國生產供應鏈的外部需求模式中吸取教訓,並推動內生性增長、提高內需。2020年東南亞國家的中央銀行都不可避免地通過降低利率讓貨幣貶值,以推動本國出口貿易,提升本國商品競爭力。政府也將通過推動小規模的金融杠杆和貨幣政策來緩衝企業壓力。除採取短期措施外,東南亞經濟體必須開始更大力度的改革,應以更多的國內投資來開發國內資源,產出更多高利潤的商品和服務,以便在全球供應鏈獲得更大份額。

  此外,東盟與中日韓應立足現有公共衛生合作平台加強合作。為共同應對疫情,東亞國家需要提升現有的區域公共衛生合作強度。吸取當年應對SARS經驗,東盟與中日韓10+3應對流行病監控平台已實現機制化,實現了對疫情的有效監控與即時報告,但急需進一步加強信息共享,擴大合作。在世衛組織將新冠疫情列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之前,中國已較早向東盟秘書處提供疫情信息,從而最終為東盟國家及東盟緊急行動中心(EOC)有效抗疫提供幫助。這還將有助於今後為國際公共衛生緊急事件PHEIC認定的流行病提供標準化信息。東盟緊急行動中心(EOC)在抗疫工作中也起到積極作用,為東盟10+3平台合作抗疫情提供了有效的溝通渠道。

  英國牛津大學全球化項目教授伊安·戈爾丁認為,當代的非傳統安全問題,包括國際流行病問題,是“全球性”而不是“全球化”帶來的問題。因此,全球化仍然是我們賴以解決問題的重要途徑。

  經濟全球化的動力在於更廣範圍內的資源配置優化,實現互利共贏的事實,互聯網等信息技術大幅降低跨國合作的成本,各國權利與義務的基本平衡由WTO經貿規則得以保障了。疫情的暴發,對全球化基本動力並未造成實質性改變,儘管出現因本國防疫需要而禁止相關物資和原料藥出口的政策,脫鉤全球化轉而封閉的成本遠非各經濟體可承受。在國際化生產服務的背景下,脫離國際價值鏈分工意味著該經濟體須形成全面、完善的產業體系,能夠獲得包括能源、原材料、資金、勞動力、知識技術等各類要素輸入,並能實現產出與需求的持續平衡。封閉發展要麼造成成本的上升,要麼引起社會福利的下降。在疫情帶來的阻礙經濟要素流動實際影響逐漸減弱後,經濟體各企業間開展合作的信心勢必會逐漸得到恢復,經濟全球化的根本制動引擎不會減弱,還可能在積纍力量後快速增強超越原有水平。

  通過內部修復展現出的治理機制是一個成熟制度應對非傳統安全事件的有效實踐,然而面對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議題,這並不是唯一有效途徑,為實現今後共同應對大規模流行病的機制常態化,更多依靠的是各國管控彼此分歧,聚焦合作,摒棄對抗。⑨為這些努力奠定基石的是各國攜手共商、共建、共享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注釋:

①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浙江大學非傳統安全與和平發展研究中心《非傳統安全藍皮書:中國非傳統安全研究報告(2016-2017)》,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②醜則靜:中美安全關係:利益競合與風險管控,載《亞太安全與海洋研究》2020年第一期:1。

③Teesta Prakash Phyu Phyu Oo.Side effects:Covid-19 allows India a chance to lend Myanmar a hand.Mar 5.2020.http://www.lowyinstitute.org/the-interpreter/side-effects-coronavirus-allows-india-chance-lend-myanmar-hand

④Dedi Dinarto, Adri Wanto & Leonard C. Sebastian.COVID-19:Impact on Bindan's Tourism Sector. Mar 2,2020. http://www.rsis.edu.sg/

⑤周密,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影響,《中國勘察設計雜誌》2020年第三期:22。

⑥鳳凰網,疫情衝擊印度經濟:近70%原料藥依賴中國進口http://news.ifeng.com/c/7ugS1zn8xCW

⑦環球時報,中國疫情影響周邊旅遊業,泰國旅遊局預計損失30億美元,http://world.huanqiu.com/article/9CaKrnKpcmo

⑧Tham Siew Yean.Leverage in The Time of Coronavirus. Mar 2,2020. http://www.iseas.edu.sg/media/commentaries/leverage-in-the-time-of-coronavirus/

⑨陶堅:完善國家治理體系 維護全球安全穩定,載《國際安全研究》2020年第一期:1。

作者簡介:張屹,中國國際問題研究院亞太研究所助理研究員、博士。主要從事非傳統安全問題,全球治理,國際刑事司法合作等領域的研究。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