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正察:疫情中思考策略性採購

2020-08-13
政策‧正察
團結香港基金政策研究院
 
AAA

WhatsApp Image 2020-08-12 at 17.40.37.jpeg

團結香港基金醫療及社會發展研究員 李君兒、實習研究員 何駿飛 

踏入2020年的夏日,上升的不只是大地溫度,還有新型冠狀病毒病(新冠肺炎)在港的確診人數。香港只有約一半醫生服務公營醫療機構,卻需照顧超過九成入院個案;當公營醫院使用量接近極限,私營醫院因收費昂貴仍見空床處處。在新冠肺炎疫情中,以上皆屬不利條件,無助保持醫療服務水準。

第三波疫情嚴峻,社交距離措施亦隨張弛有道的準則收緊,聚會和會議也甚難舉辦。然而七月時,本港一個網上圓桌會議卻成功把前任衛生福利及食物局和現任食物衛生局局長、醫院管理局(醫管局)主席、不同組織領袖、本地和國際學術專家等滙聚一堂。在此非常時刻,到底是甚麼議題能吸引這些公共衛生專家的關注?

甚麼是策略性採購

關鍵詞是策略性採購(Strategic Purchasing),也許對普羅大眾而言較為陌生。事實上,策略性採購以優化醫療體系為本,牽涉採購醫療服務的內容(what)、機制(how)和服務提供者審批(from whom), 近年憑其具全面性的醫療融資工具定位逐漸於本地及國際業界受到重視。

策略性採購採取系統性思維,先分析整體人口需求,繼而訂下服務目標和採購手法,以改善護理質素和成本效益。這嚴謹的過程著重預設的規管機制,以定期評核服務提供,達至採購效率最大化,同時提高服務採購者和提供者的問責度和透明度。而政府作為策略性採購的主要推動者,須宏觀地訂立政策目標,確定不同醫療服務的最佳提供模式,則採購(to buy)或是自行提供(to make),這亦定義出何謂採購的積極性(active purchasing)。

666.png

疫情中的策略性採購

這數個月來醫管局一直在加大其公私營協作的力度,新的合作計劃包括向私營醫院採購剖腹生產服務,和腦轉移或骨轉移癌症病人的放射治療等,使市民能以公營醫院價錢到私營醫院接受治療。值得一提的是,時任醫管局主席范鴻齡先生於圓桌會議中坦言,此類公私營協作計劃偏向零散,針對個別病患,故對提高公營醫院承載力來說或只屬短期措施 。此話可解?

香港中文大學公共衞生學講座教授、暨醫學院賽馬會公共衞生及基層醫療學院醫療體系及政策研究所總監楊永強教授同場闡述,香港現時大多的公私營協作項目只屬被動性採購(passive purchasing),常見模式是就某些特定手術而設的零碎合作計劃,欠缺長遠視野,亦有加速分裂醫療體系之嫌。

在後新冠肺炎時代,我們必須重新思考如何善用此工具,以釋放最大的醫療體系潛力。當中策略性採購於推動基層醫療發展上亦有長遠影響,下文再述。

 

重溫「二十一世紀醫療融資:策略性採購中的公私營協作」圓桌會議:https://www.facebook.com/watch/?v=1171368903221676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