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數據:海洋公園之問 港人心酸

2020-08-19
 
AAA

105855072.jpg

圖1 近三年來海洋公園在香港社交媒體輿情結構變化情況(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105855080.jpg

圖4 近五年來香港社交媒體對主要旅遊地標的月均關注度比較(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105855078.jpg

圖3 香港社交媒體對海洋公園前途問題的主要關注點分析(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105855074.jpg

圖2 近五年來香港社交媒體對海洋公園的喜愛、悲傷、憤怒三種情緒變化情況(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製圖)

香港海洋公園因經營不善與疫情衝擊,拉響「生存危機」警報。立法會5月在爭議聲中通過54億元撥款案「救」海洋公園。中評智庫大數據中心發現,在「救不救海洋公園」的「莎士比亞之問」背後,不僅牽出了一連串本地經濟深層次矛盾,亦浮現出當前社會氛圍下港人的複雜心態。

擁有40年歷史的海洋公園,是香港旅遊業「金字招牌」,也承載了一代代港人的美好回憶。然而,三年前傳出虧損、財政困難等負面消息的海洋公園,在近一年來社會動蕩與疫情雙重打擊之下,賴以生存的內地客源斷崖式下跌,海洋公園被爆資不抵債,經費甚至撐不過一年。由於海洋公園屬政府委任的獨立非牟利機構,「要不要救海洋公園」成為今年上半年香港社會高度關注的公共議題(如圖1)。

海洋公園面臨「存亡危機」,不僅來自經營問題,還反映在近年來社會觀感的變化上(如圖2)。數據顯示,近五年來海洋公園的好感度始終難以提振,即便園方高層釋出「撐不過一年」的求救訊號,似乎都難以博取民眾同情。以年輕人為主的香港網絡輿論,對政府「撒錢式」注資頗不以為然,最擔憂的卻是園內動物的命運。上述情緒恰好折射出,港人的海洋公園印象,已經出現了「世代差異」。

傳統意義上,作為當時亞洲最頂尖、最光鮮的主題樂園,海洋公園是香港經濟「鼎盛期」的縮影,港人最引以為豪的地標之一。特別是海洋公園具社會公益屬性,數十年開展生態保育教育,亦與一代代港人的童年回憶融為一體。然而,在回歸後出生的青年眼中,「擁擠」和「陳舊」的印象首當其衝,並在迪士尼樂園的同質化競爭之下,年輕一代對海洋公園的感情逐漸變淡,甚至稱「海洋公園是集體回憶」是「情緒勒索」,因而加劇了海洋公園的輿論困境。

表面上看,「不救」海洋公園似乎佔上風,但這種情緒式的宣洩反而暴露出長期困擾香港社會的深層次矛盾。若撥開表態式的民意潮水,便可發現港人對「海洋公園之問」的關心,實際上反映出希望香港走出迷途、革除積弊、重整再出發的迫切心態。

數據顯示,期待海洋公園「擦亮招牌」、找回昔日榮耀,仍是港人的主流期待(如圖3)。儘管一些觀點建議回收公園近百公頃土地,以緩解房屋供應問題,卻引來不小質疑,擔憂這片依山臨海「寶地」淪為地產財團的禁臠。許多網民認為,海洋公園應該一方面要勇於變革,大力整頓管理團隊,另一方面則要「找回初心」,堅持「生態保育」的公益特色,避免陷入遊樂題材、逐利至上的同質化競爭。

事實上,年輕一代看似「無感」,內心還是希望海洋公園能夠積極創新,更多引入青年的思維。例如,網上曾有傳言指,管理層曾討論改建為「寵物小精靈(Pokemon GO)訓練場」,一度讓年輕網民興奮不已。雖然該消息被園方否認,但從中可以看出,年輕人並非真的對海洋公園的前途漠然視之。這也考驗著官方,年輕人絕非「離心離德」,如何改變高高在上的舊思維,抓住年輕人的心,或許就會出現意想不到的積極變化。

「拆樓易,起樓難」,不少港人感慨,海洋公園「金字招牌」靠40多年的苦心經營才建立起來,若輕言放棄,「獅子山精神」將名存實亡。亦有港人認為,海洋公園固然建立於港英時期,但內地客源源不斷的活水才是其生存發展的關鍵,任何切割內地的發展設想都是行不通的,應該創新、完善服務品質,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競爭。

對比近五年來數據發現(如圖4),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包括海洋公園在內的多個本港地標性景點,不是捲入本地政治社會動蕩,就是因疫情陷入前所未有的困境。眼看疫情平復、通關遙遙無期,國際局勢又山雨欲來,「手停口停」的旅遊業不過是第一張骨牌,港人的關注和憂慮,豈止是「海洋公園之問」?

 

本文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