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港青如何把握時代新機遇

2020-10-30
 
AAA

1.jpg

中評社社長郭偉峰與參會嘉賓合影(中評社 沈而忱攝)

2.jpg

「就是敢言」副主席、資深媒體人吳志隆(中評社 沈而忱攝)

3.jpg

全國青聯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中評社 沈而忱攝)

4.jpg

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和統會香港總會副監事長、嘉祥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姚鵬輝(中評社 沈而忱攝)

5.jpg

全國青聯常委、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莊士機構國際有限公司主席兼總經理莊家彬(中評社 沈而忱攝)

6.jpg

與會嘉賓合影(中評社 沈而忱攝)

7.jpg

中評社研究部主任、中評智庫研究員束沐(中評社 沈而忱攝)

8.jpg

中評社編委兼採訪部主任、中評智庫研究員林艷(中評社 沈而忱攝)

9.jpg

全國青聯委員、經民聯青委會副主席、麗新集團高級副總裁林顥伊(中評社 沈而忱攝)

10.jpg

與會嘉賓參觀中評大數據(中評社 沈而忱攝)

11.jpg

研討會現場(中評社 沈而忱攝)

12.jpg

全國青聯委員、香港執業律師、香港與內地法律專業聯會青委會副主席譚雪欣(中評社 沈而忱攝)

由中評智庫基金會、中國評論通訊社主辦的第八屆中評青年論壇10月28日在香港舉行。港區全國青年委員、香港青年團體負責人及中評智庫研究員等來自香港各行各業的八位青年圍繞「香港青年如何把握時代新機遇」這一主題展開了深入探討,他們分析了大變局時代給香港青年帶來的機遇與挑戰,並且就香港青年如何突破自我局限、發揮自身優勢,深度參與大灣區建設等提出了意見和建議。

論壇正式開始前,與會嘉賓們參觀了中評大數據,聽取了中評社研究部主任束沐對於大數據研發和應用成果的介紹。隨後,中評社社長郭偉峰會見了與會嘉賓一行。

此次中評青年論壇由「就是敢言」副主席、資深媒體人吳志隆主持。與會者有全國青聯常委、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莊士機構國際有限公司主席兼總經理莊家彬,全國青聯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全國青聯委員、經民聯青委會副主席、麗新集團高級副總裁林顥伊,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和統會香港總會副監事長、嘉祥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姚鵬輝,全國青聯委員、香港執業律師、香港與內地法律專業聯會青委會副主席譚雪欣,中評社編委兼採訪部主任、中評智庫研究員林艷,中評社研究部主任、中評智庫研究員束沐。

全國青聯委員、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主席吳學明表示,近期國家積極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是國家經濟發展模式的重大轉變。香港,尤其在疫情打擊下,應好好把握雙循環帶來的新機遇,聚焦內地市場商機,並在其中找到新定位,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對此,他提出兩點建議:一是加強內需銷售,香港企業可由以外銷為主轉型投向內地。當中需要改變銷售模式和方向,建立內銷管道,加強對國內的宣傳策略等,涉及多種類的專業服務,可善用香港人具靈活性和市場觸角的特點,由協助香港企業轉投內地市場,推進內循環中,慢慢融入大灣區的發展。二是以創新驅動引領內循環,國家將強化科技自主創新,大力支持晶片相關產業的發展。以創新驅動催生新發展動能,加大對新基建的投入,推動數字產業化、產業數字化,促進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生命健康、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為經濟發展增添新增長點、增長極。

吳學明認為,香港擁有高端的科技創新支持系統,包括高度開放和國際化的科研體系、智慧財產權保護法制、金融服務業、高質素的創新人才,能為內地科技創新產業發展服務。內地則擁有龐大的市場、轉化科研成果和先進製造能力,兩地形成強大的互補合作關係。有意從事創科的青年,可配合內地,尤其是大灣區以創新驅動引領內循環方面,發揮香港獨特優勢,支援內地產業創新向緃深發展,概可找到更大發揮的舞台,又可為大灣區作出貢獻。

全國青聯委員、經民聯青委會副主席、麗新集團高級副總裁林顥伊認為,數字化、科技化、現代化就是這個時代的機遇,但人們習慣於自己的「舒適區」(Comfort Zone),這是找機遇的最大障礙。她表示,現在香港的金融、法律等主要產業都可以結合科技發展,青年人要做「一專配多通」,香港的開放優勢,再加上與國家相配合,就是最好的優勢互補。

林顥伊認為,許多香港青年希望創業,但由於香港營商成本高昂,加上香港缺乏市場和產業鏈方面的有利條件,導致不少有能力、有夢想的青年難以在香港實現「創業夢」。粵港澳三地政府已經協商合作在珠三角城市建立了一批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進行了有益的探索。她建議在這個基礎上,創辦具有相當規模的「香港青年創業園」,並設立「大灣區青年創投基金」,為年青人的初創企業提供財政及支援,鼓勵青年創業創新。她還建議在東莞等地建立「香港創科園」,作為香港發展國際創科中心的腹地生產基地,為香港青年提供更多發展機遇。

全國青聯委員、中國和統會香港總會副監事長、嘉祥集團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姚鵬輝認為,中央高度重視加快推進大灣區建設,不僅是為了提高大灣區經濟創新力和競爭力,為加快形成「雙循環」新發展格局提供支撐,而且是為保持港澳長期繁榮穩定、為「一國兩制」行穩致遠奠定堅實基礎。青少年是香港和國家的未來,香港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不能沒有香港青少年的參與。香港青年只有對國家機遇期、經濟大格局和大灣區建設的戰略地位有正確認識,才能趕上國家發展的快車,在大灣區建設中大顯身手。

對此,姚鵬輝建議,針對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的困難和需要,設立具香港青年特色的「大灣區香港青年創業園區」。他認為,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需把握好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兩個市場。香港青年在大灣區創業,需要面對兩個市場,既要把握好國內巨大消費潛力,又把國內國際市場連接起來。他還建議在港設立「香港青年創業論壇」,為香港青年參與大灣區創業提供資訊平台。

全國青聯常委、香港菁英會榮譽主席、莊士機構國際有限公司主席兼總經理莊家彬表示,習主席提出要增強香港青少年對祖國向心力問題,直接指出了香港當前的要害問題,唯有培養香港青少年正確的國家民族觀,才能讓香港青少年真正融入大灣區發展。他認為,針對不同階段和特點的青年要做不同的青年工作,大專院校方面,應發揮政府主導和支持作用,青少年團體運用各自優勢,舉辦粵港澳的交流實習計劃,讓青年親身體驗當地人文生活,為青年融入大灣區的建設和生活做準備。此外,特區政府可與內地相關政府部門磋商,在大灣區增設具有認受性的大學學位名額,鼓勵香港青少年到內地學習。

為了讓在職青年人安心投入大灣區建設和創業,莊家彬表示,必須從政府政策層面和機構設置出發,讓香港青年無後顧之憂地在大灣區發展所長。其中,最迫切的是稅務、醫保和居住問題,香港與內地在這些問題上存在頗大差異,因此必須找出平衡點,推出若干鼓勵性優惠政策和措施,增加香港青年北上發展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不少敢為人先的港青已在大灣區開拓事業,可以透過鼓勵港青成立民間組織,以他們親身經歷和經驗,對有意融入大灣區發展的港青進行幫、扶、帶,推動更多港青盡快融入大灣區。

全國青聯委員、香港執業律師、香港與內地法律專業聯會青委會副主席譚雪欣分析了香港青年律師在大灣區的機遇。她指出,國務院日前公佈新規,符合條件的港澳律師通過特設考試可以取得大灣區九市的執業資格,從事民事及商事的法律工作,這既為港澳發展注入了新動能,令香港青年律師及中小型律所有了更多的發展機會,又進一步建立了互利共贏的區域合作關係。

譚雪欣進一步指出,香港青年律師可從三大方面為大灣區作出貢獻。第一,助力港深的數據中心及創科的發展。香港年青律師在取得資格後,可以為建立及完善兩地科技園區的法律制度提供國際法律服務經驗;另外,深圳的生物科技及創科企業亦可利用香港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協助融資上市,實踐「引進來」和「走出去」的戰略。第二,為製造業的科技升級及引進外資提供法律服務。香港律師可以提供知識產權方面的國際經驗,以提高大灣區企業研發高科技產品的信心。第三,探討和研究在大灣區實施「港資港法港仲裁」的可行性。

中評社研究部主任、中評智庫研究員束沐認為,香港需要擺正在大灣區乃至整個國家發展版圖中的地位和心態。他表示,理解和把握「雙循環」新發展格局,就一定要抓住「新八字方針」中的「暢通」二字,這是主要矛盾所在。習總書記此次深圳重要講話首次提出促進內地與港澳「融合發展」,與「暢通雙循環」是一體兩面、相輔相成。

束沐強調,香港應該革除對「惠港政策禮包」等靠要的心態,着力與內地共同解決目前兩地之間「通而不暢」的關鍵環節問題:正視兩地民心隔閡,以「第一家園」促「民心相通」,正視兩地治理協調機制短板,以「雙向普惠」促「政策互通」,正視兩地規劃斷纜現實,以「非核心功能疏解」促「深港同城化」建設。他建議,應善用大灣區豐富「一國兩制」實踐的創新政策空間,探索兩地稅制通、 數據通、保障通的「新三通」的體制機制。

中評社編委兼採訪主任、中評智庫研究員林艷表示,眾所周知,個人的命運總與其所處的時代和環境緊密相連。同是青年一代,身處不同的國家地區,不同的歷史方位,前途和際遇則是大相徑庭。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可以預見,在時代劇變中,不同國家和地區的青年群體將再一次走向命運和前途的分叉點。

林艷認為,對於香港青年而言,這是最壞的時代,也是最好的時代。大變局給香港青年發展造成極大困擾和阻礙,但同時也孕育著融入國家發展大局這一最大機遇,更賦予了香港青年以時代的重任。一百多年來,一代代香港人接續奮鬥,使香港從一個小漁村逐步發展到今天這樣一個國際大都會。今天,在具有顛覆性力量的大變局面前,香港的繁榮穩定能否始終延續,東方之珠的名片能否依然閃亮,很大程度上要看這一代香港青年能否挺身而出,有所擔當。她指出,要答好時代之問、扛起肩頭重任,香港青年至少需要從以下三個方面加倍努力:第一,要有家國民族的情懷,這是大變局下有所作為的前提和底線;第二,要有高瞻遠矚的眼光,香港青年的歷史性機遇近在咫尺,但首先要「看得見」,才能「抓得住」;第三,要有勇攀高峰的精神,這是一種主動作為的積極心態,也是一種不畏挑戰的底氣自信,更是一種團結協作的團隊力量。

就是敢言副主席、資深媒體人吳志隆表示,要讓香港青年掌握國家的新時代、新機遇,需要兩個層次的努力,第一是資訊充分流通,消除誤會;第二是營造良好的社會氣氛。要創造這兩個條件,需要有個互相認識的過程,不但要讓香港青年對自己、對國家有個認識的過程,同時,也要讓國家、讓大灣區各地政府與社會對香港青年有個充分客觀的認識。令人惋惜的是,內地與香港不僅存在不充分瞭解,甚至由於「修例風波」,「不充分瞭解」大大加劇,雙方甚至出現不少誤會。

吳志隆認為,正因為有誤會、乏溝通,當前香港青年團體更應該專注這個服務方向,有效協助內地與香港在政府、團體行業、青年人際等不同層面的溝通,並且加強向香港社會解說內地政策藍圖;同時,向內地社會介紹香港青年的人力資源與具體項目,為大灣區的共同發展累積正面因素。

論壇整理稿全文,將在《中國評論》月刊和中國評論新聞網刊發。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
  • 民青局專為青年而設的「一站式青年資訊手機應用程式」,當然是德政,利民惠民,何況更是表明服務青年,為甚麼事過半年仍未有進展?在此資訊爆炸年代,不可能有一個程式或資訊平台可以包攬所有資訊,與其追求「最齊最全涵蓋面最廣」的資訊發放,不如以「及時迅速有效」為目標,聚焦式先針對青年的創業和就業途徑、資源來提供訊息。

    沙千山  2023-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