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觀察/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

2020-11-06
廖書蘭
香港珠海學院亞洲研究中心研究員
 
AAA

TW1.jpg

抗戰勝利的精神是什麽?簡單地說,就是中國人團結起來的愛國護土精神,抗日戰爭在最艱難的時刻,蔣先生在1937年7月17日發表《廬山宣言》號召「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之責任,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每一個中國人都以堅靭不屈奮鬥到底的決心,集結氣力愛國護家,直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中國抗戰勝利,才有1945年10月25日台灣光復。

何謂台灣光復?1894年甲午戰爭,清朝戰敗,清政府和日本簽下「馬關條約」割讓台灣、澎湖、遼東半島予日本,導致中國的固有領土淪為日本的殖民地。1945年日本投降,順理成章的台灣歸返中國,這是台灣光復的由來。

今年(2020)大陸和香港都在紀念抗戰勝利及台灣光復75週年的活動,即在此疫情之下也排除萬難舉辦,令人十分感慨。相對之下,近年台灣執政的民進黨對光復節十分冷淡,並出現一種歪論「台灣光復是台灣再淪陷」、「台灣地位未定論」甚至説「台灣光復節是違法」之說,他們偷換概念,曲扭歷史。從李登輝開始經過陳水扁到蔡英文,民進黨主導的台灣社會,20多年來去中國化的教育,導致人民(特別是年輕人)沒有中國史觀,這樣下去,情況只有越來越嚴重。馬英九政府曾經微調歷史課綱,立刻被批評為「大中國史觀」洗腦、「矮化台灣」、「去台灣化」。

有朋友告訴我,台灣有祖孫三代遊敦煌,爺爺興致勃勃地說一些歷史人物,小孫子問:「爺爺,你為什麼對外國歷史這麽清楚?」爺爺忙說:「那不是外國,是我們的中國」,孫子的回答讓人意料不到:「我們全家只有你一個是中國人」!這一代的台灣孩子對中華民族的認知的確讓人憂心忡忡。

想起小時候,每逢10月25日是隆重的節慶日,各大中小學舉辦演講比賽,作文比賽,詩歌朗誦比賽,甚至學校的園遊會,主題都圍繞著台灣光復的愛國教育,那個年代長大的台灣孩子都有一顆中國心,都有中華民族情懷。

人格的形成,需要具備三個條件:家庭教育、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如我的父母是跟隨蔣先生到台灣的,學校老師都是流亡學生,也是跟著蔣先生到台灣的,無論我的父母或者我的老師,他們到台灣心心念念的都是大陸的父母兄弟姊妹,那個年代的台灣社會,充滿著濃厚的化不開的思念故土,愛我中華民族的氛圍。

想起很多當年與光復有關的名詞,眷村有:光復新村一、光復新村二、光復新村三……學校有:光復小學、光復中學、復興小學、復興中學、復興幼稚園,街道有:光復南路、光復北路等等。

由此可見,教育是多麼重要的偉大工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如何把台灣的孩子引導入中國史觀裡,刻不容緩。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
  • 郭台銘今後的發展,筆者願意誠摯地建議,郭台銘已經在兩次總統大選中嘗試參與,不論2024總統大選的結果如何,郭台銘應汲取教訓與經驗,堅持走自己的道路。如果2024大選選出的總統不是郭台銘,郭台銘仍可繼續努力,為2028總統大選而努力,如果2024郭台銘勝選,然允諾「只做一任」,將錯失處理台海最關鍵的歷史時刻。由是,郭台銘老驥伏櫪,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筆者願意鼓勵與祝福之。

    楊雨亭  2023-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