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兆麟:如何為香港創造政治人才的土壤?

2020-11-09
朱兆麟
香港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創辦人、聯合國亞洲及太平洋經濟社會公署ESBN成員
 
AAA

talent1.jpg

本港缺乏政治人才問題由來已久,政府民望低落,各政黨議員表現評分亦日持續低迷,香港研究協會於今年4月至5月7日期間訪問市民,就所屬選區議員作評分,發現37名直選立法會議員中,超過一半議員評分低於上次調查。要增加本地政治人才,政府與政黨、智庫間需有更緊密的聯繫。

例如歐美國家政府普遍透過政黨招收年輕人「由低做起」,於地區事務、政策研究、競選等工作培養一定經驗後,再邀請其擔任政府官員。而新加坡的執政黨人民行動黨(PAP),則會在公務員團隊中邀請表現傑出人士入黨,獲邀人士將辭去公職,到選區服務基層;參與國會大選,贏得地區議席後,可獲任命出任內閣職位。歐美與新加坡的做法均確保政治人才既有經歷選舉試練,亦有政府行政經驗,能了解民情,亦有執行政策能力。

香港官員往往被指政策「離地」,議員則被指不懂政策執行之難,正因雙方缺乏上述的有效「旋轉門」。本港要加強政治人才,就要完善目前的高官問責制,加強公務員團隊及政黨的「旋轉門」制度,包括考慮設立機制安排公務員於政黨實習,或讓政黨成員於政府部門實習,再從中挑選表現出色者擔任問責高官;問責高官離職後亦可憑其經驗及與政黨聯繫,回到實習的政黨任職,以加強政治人才流轉。

香港近年興起的各式智庫亦有助供應政治人才,政府應加強合作或資助其研究。例如美國除了有民間成立的獨立智庫,亦有民主黨、共和黨支持的智庫,百花齊放地就醫療、經濟、外交等國家議題作不同角度的研究,例如曾批評「奧巴馬醫保」惠及非法移民的保守派智庫移民研究中心(CIS) 。這些智庫可培育出熟識不同政策議題的政治人才,除了幫助政府的政策發展及研究更全面,亦成為了政治人才的搖籃,人才被政黨或政府所吸納。

今年六月《明報》民調顯示,37%受訪港人考慮移居海外,較3月份同類調查增加了13%,可見本港政治氣氛撕裂,深層次矛盾持續,疫情下經濟環境持續惡化,使不少市民對香港前境悲觀;此時香港最需要政治人才帶領香港度過逆境,制訂長遠發展路向及政策。建立多元化的政治人才供應鏈,創造培育的土壤,使政壇能選賢任能、汰弱留強,是香港未來發展的關鍵。

e84ca12c036e49dc43a5ab12ddcb043c.jpg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