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銳民:張謇 馬雲 港商

2020-11-30
 
AAA

75664.jpg

最近又有一名曾於「生果報」工作的同屆同學移民英國了。我跟其他同學聊起時,發現他們也有親友離港,但移民理由大多不是政治困擾,更多是為了子女教育。

「他們不管一切,買了機票飛去英國。」老同學坦言,不相信這些人不是因政治問題而移民。但有趣的是,跟九七移民潮不同,港人仍願意賣樓離開,但就不拋售股票,尤其是近期最受追捧的中國科技股。

所以,一名明顯是藍絲立場的老同學就悻悻然地說:「香港一些黃絲歌星賺大陸人的錢,同時又唱衰大陸,結果被粉絲抵制,抵死(活該)!但黃絲投資者炒科技股同樣賺大錢,就肆無忌彈。」

我們的討論於是進入了近期香港的熱門話題:愛國和愛國者的標準。特區政府上周舉辦《基本法》頒佈30周年法律高峰論壇,最觸動人心的就是國務院港澳辦副主任張曉明提出的「愛國論」。

他說:「在香港社會崇尚的民主、自由、人權等核心價值之前,應該加上『愛國』。」他強調,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定出「愛國愛港者治港」的法律規範,香港必須跟從。

聰明的港商立即聯想到最近的一件事: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百忙之中,專程參觀民國實業家張謇創辦的南通博物苑。到底當中有何政治含意?對投資者又有什麼啟示?

翻查史書,張謇是江蘇海門人,生於清咸豐三年(1853年),受命於主導戊戌變法的翁同龢,招商興建紡織廠。後來又籌辦生油廠、麵粉廠、發電廠等,被譽為「中國現代輕工業之父」。

他的多項主張均具前瞻性,包括政企分家、民企進國企退政策、官股和商股的同股不同權等。最重要是清晰區分及保障私有產權;企業家若想報國,首先應做好生意、製造商品、創造就業,繼而做慈善公益。

踏入民國後,張謇的生意愈做愈大,在華東創辦的大生集團,下轄60多家現代實業公司,資本額在1922年高達900萬兩白銀,比清末朝廷庫房儲備更多。

習近平在參觀後形容張謇是中國民族企業家的楷模,不但意識到落後必然捱打、實業才能救國,提倡「實幹興邦」及興辦了一系列實業;而且,還興辦教育、醫療、社會公益事業,幫助群眾,造福鄉梓。

總結習近平的這次參訪,港商意識到中國當前的經濟國策方向,仍願意接受張謇倡議的政企分開、民進國退、保障私產、官有民辦等,對於民企或許是一顆定心丸。

但同時,企業家仍須好好學習張謇,首要應是做好自己的生意;然後在富起來之後,捐獻利潤作慈善,發揮好先富幫後富的作用,積极參与和興辦社會公益事業。

問題是,當習近平強調張謇這些特質時,還隱含着愛國企業家必須嚴守法,緩出頭;多捐錢,少發聲。因此,作為只想賺錢的港商來說,應緊記這些規條。事實上,港商早已從螞蟻金服事件中領悟到這一番苦心忠告。

被戲稱為「馬已今服」的全球最大招股上市驟然觸礁後,商界最關注的就是馬雲的動向。首先,據福布斯全球富豪榜上周顯示,作為阿里巴巴創始人的馬雲,其中國首富地位又遭農夫山泉董事長鍾睒睒取代。

還有,北京最新就螞蟻能否上市已定出兩大前提條件,包括政府重塑金融科技監管框架的努力,及公司如何做出調整應對。

另外,有美國投資者上周入稟美國聯邦法院,擬向阿里巴巴及其首席執行官張勇和首席財務官武衛提出集體訴訟,指控他們在螞蟻上市一事上作出失實或誤導聲明。

種種不利消息,令人擔心曾經在微電影《功守道》中演繹「心中無敵,無敵天下」太極精髓的馬雲,未知能否發揮其上乘功夫,再攜螞蟻這隻巨無霸捲土重來。

事實上,連阿里巴巴大股東軟銀,其創始人孫正義似乎也隱隱嗅到危險的味道,不斷減持阿里。馬雲也早已退出軟銀董事會,但大陸媒體仍不斷重提2014年那篇關於阿里的文章,指馬雲和日資、美資的成功,暴露了中國頂層設計中的最大弱點:戰略短視。

習近平在評價張謇時,就是希望中國企業家能做到「愛國」,這才是最基本的國策。中國的管治嚴、政治不開放、言論不完全自由,但正因為政治穩定,才換來經濟高速發展。

買科技股賺大錢的香港黃絲,正是借中國政治穩定買到了一批高速發展的股票。他們有權繼續買中國股票,同時又批評中國的維穩政策。但其實,他們害不害羞呢?

 

文章原刊於《聯合早報》。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