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伯達:抑豪強 北京對港下一步?

2020-12-15
李伯達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福山智庫研究員
 
AAA

23323.jpg

全國政協委員李山組建紫荊黨,引發各種猜測。究竟這個「新香港人」政黨是否得到北京祝福,或者只是在修例風暴之後「渾水摸魚」,值得觀察。不過,紫荊黨倡導的房屋政策,提出「消除地產霸權,為香港人結構性解決居住問題」,卻不容小覷。後國安時代的香港,中央在遏制港獨、本土等極端勢力之後,下一步極有可能抑豪強,緩和社會矛盾,讓港人舒口氣。

香港回歸二十三年,走到今天的局面,其中一個重要因素是本地財團不斷坐大,形成寡頭壟斷,貧富懸殊,社會矛盾劇烈。特區政府視「積極不干預」為金科玉律,不敢也無力出手,中央雖然在胡溫時代就看出這一深層次矛盾,但投鼠忌器,瞻前顧後。

回歸之前,香港雖然也是資本家的天堂,但港英政府十分強勢,本地財團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已逐漸崛起,政治上很聽話。彼時雖然也實施高地價,但港英政府完全主導房屋政策,要在哪裡興建新市鎮就上馬,蓋居屋就蓋居屋,蓋公屋就蓋公屋,完全無阻力。

香港回歸之後,實施「一國兩制」,自由放任資本主義體制發揮到極致,特區政府長期弱勢,本地財團乘風破浪,壟斷了港人的衣食住行,雖然不敢公開與中央叫板,但幕後操弄政治,成為特區的真正主人。尤其是在房屋政策方面,幾大地產商囤積土地,操縱政黨、環保團體、輿論,幾任特首都被劫持,不敢有所作為。

北京對香港長期不干預,無視香港已經形成寡頭壟斷,聽之任之,甚至仰視富豪,對此也要負很大責任。某領導人在任時訪港,必入住首富旗下酒店,並與其父子共進早餐。某領導人參加深圳經濟特區成立30週年慶典,「不管時間長短」,「總是要見一見X先生。」

胡溫時代後期,溫家寶在記者會公開提出香港存在深層次矛盾,但雷聲大沒雨點。中共十八大之後,尤其是經歷佔中風波,領袖對「地產霸權」令香港經濟出現結構性問題、貧富懸殊、轉型困難顯然頗有微言,從未獲單獨接見首富。

香港回歸二十週年,時任中聯辦主任張曉明接受央媒採訪公開指出:香港社會內部矛盾已經積累到一定程度,特別是經濟結構性矛盾突出,利益格局固化,高房價、高租金等政策推高了營商和創業成本,抑制了經濟發展活力,貧富懸殊加劇,住房困難,年輕人向上流動通道變窄等,導致社會不滿情緒有所積聚。(見《人民日報》報道)

修例風暴一役,北京對財團的表現顯然非常不滿。不少地產商對於黑暴運動首鼠兩端,態度曖昧,有的甚至要求當局對「未來主人翁網開一面」,引發新華社、《人民日報》及政法委新媒體炮轟。《人民日報》當時毫不客氣地指出,為公共利益計,為解決民生計,地產商是時候釋放最大善意,而不應只打自己算盤、囤地居奇、賺盡最後一個銅板。「什麼才是對香港未來負責?什麼才是對年輕人『網開一面』?這才是」。

內地那些張揚富豪,王健林已經低調到塵埃,馬雲也「馬已今服」。收拾完港獨勢力之後,「抑豪強」會否提上北京的議事日程呢?當然,即使如此,也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在香港「打土豪鬥地主」,只是不容他們那麼任性,那麼呼風喚雨,那麼壟斷,在土地政策等方面要配合,不要試圖操控特首人選,更不能再「金援」民主派。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