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登就職演說強調團結 料短期內對華政策不大改變

2021-01-21
 
AAA

1.jpg 

拜登宣誓成為美國第46位總統,甫上台面對的問題多籮籮。由肆虐一年的新型肺炎,到美國經濟不景,與盟國外交關係變差,黑人種族歧視問題到因選舉而衍生的國內大分裂,每個都是燙手山芋,刻不容緩要解決。從他的就職演說,多次強調要團結來看,修補政治裂縫是目前他的首要事務。

拜登在演說上提到要團結全國人民,團結整個國家,請求所有美國人加入,結束因選舉而導致民主共和兩黨支持者對立;希望能團結國民對抗共同敵人,包括仇恨、極端主義、暴力、疾病和失業等。

shutterstock_1898816440.jpg

拜登與特朗普之爭,特朗普從沒有承認落敗,並指控選舉舞弊,導致美國出現南北戰爭以來,最大的分裂局面,加上月初國會山莊受到特朗普支持者衝擊。拜登的演說指現時是美國遇到危機和挑戰的歷史一刻,而團結是前進的道路,當美國人團結,從來都不會失敗。

拜登深知如果不及早修補政治裂縫,令美國人團結,將來定必施政困難,事倍功半。因此他在演說上稱要結束「無禮的戰爭」,終止紅藍對立、保守派與自由派對立。

拜登入主白宮後,隨即簽署十多項行政命令,「糾正」前任總統特朗普的施政方向。包括重返世界衞生組織、重新加入巴黎氣候協定、要求所有聯邦僱員在一百日內於政府建築物內都要戴口罩,又簽署放寛移民政策的行政命令,包括停建美國與墨西哥邊境圍牆、解除對多個伊斯蘭國家的入境禁令。

隨着總統和議會換屆,拜登上台迎來坦途,國會參眾兩院都在民主黨控制,要推行政策相對方便,至少掃除了他施政的一個障礙。往後就要視乎他的魄力、政治手腕以至閣僚能力和民主共和兩黨的關係。

中美關係持續冷戰思維?

在特朗普執政的最後時日,持續觸動中國神經,踩及中國底線,包括取消對台灣所自設的限制,時任美國駐聯合國大使克拉夫特隨即打算訪問台灣,雖然最後煞停,但仍以視像方式與台灣的蔡英文總統對話。另一方面,美國就住香港問題和新疆問題發炮,已卸任的國務卿蓬佩奧在任期最後一日指新疆面臨種族滅絕;美國又因《港區國安法》而制裁一批涉及的內地和香港官員。令拜登上任後,與中國關係短期內難以修復,反而可能會繼承部分特朗普對華政策。

10.jpg

外界期望「新人事新作風」,拜登上台可令美中關係「重新開始」,但拜登提名做國務卿的布林肯在國會聽證會上表明,香港的民主正被踐踏,美國應在發生前就向港人提供協助。他又提到國家主席習近平帶領的中國,已不再「韜光養晦」,美國要繼續保持領導世界的角色,否則會有國家試圖取而代之。反映了美國新政府的對華方針,不會即時一百八十度轉變,即使外界認為拜登對中國,比起特朗普相對友善,但涉及國力競爭,世界領導等比拼,美國不會放軟手腳。

19.jpg

另一樣可關注的是,中美貿易衝突相信仍會持續,不會隨特朗普下台而平息。獲拜登提名的財政部長耶倫在國會聽證會上表示,中國長期利用一系列政策削弱美國公司,她指中國是美國的最主要戰略競爭對手,拜登政府將使用所有可用的工具,打擊中國不公平貿易行為。

20.jpg

拜登提名做國防部長的奧斯汀在參議院提名委員會上表示,「中國是美國頭號威脅」,如果他執掌國防部,會繼續集中資源,確保做好準備以應對任何挑戰,對中國或其他侵略者展現威懾力量。

3.jpg

美國企業研究所外交政策高級研究員普萊特卡分析指,拜登政府對華方針不會有太大變化。她認為美國對中國態度是軟是硬,很大程度取決於習近平,她表示習近平上台後,中美兩國的摩擦和衝突點愈來愈多,所以不論是哪人做美國總統,都自然會對中國強硬應對。

15.jpg

台灣的外交部前部長程建人認為,拜登應該知道中國崛起對美國的威脅,雖然對華政策方針不會大變,但預計中美關係會回暖,不會如特朗普般劍拔弩張。程建人表示,美國重返亞洲的主張早在奧巴馬時代決定,但相信在拜登治下,美中兩國會減少互相譴責的情況。當兩國緊張關係降溫,他預料拜登不會希望兩岸情勢持續緊張,可能希望兩岸能夠對話,回到美國多年來對兩岸關係的傳統政策。

17.jpg

中國駐美國大使崔天凱在拜登宣誓就任後,祝賀對方,表示中國期待與新一屆美國政府合作,推動中美關係健康穩定發展,共同應對公共衞生、氣候變化等全球挑戰。

21.jpg

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吳心伯認為,特朗普政府開啟中美全面戰略競爭的政策主綫,也會延續到拜登任上,成為拜登對華戰略的核心理念。吳心伯認為,中國不會對拜登上任後,兩國關係有根本性轉變抱有幻想。不過吳心伯提議,美國可以透過釋放華為財務總監孟晚舟回中國作為「破冰」契機,相信可改善現時中美關係的緊張氣氛。吳心伯表示,未來的一百日,將會是中美雙方就往後四年關係的一個規劃,兩國會謹慎試探和摸索。

18.jpg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