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易:要求「絕對正確」不是文化自信

2021-04-30
路易
香港媒體主筆協會會員
 
AAA

GettyImages-1314446516.jpg

趙婷歷史性的拿下了奧斯卡兩項大獎。一位中國導演,在別人的領地獨自闖蕩,拿到最高榮譽,本應值得國人自豪。但《浪跡天地》(內地譯《無依之地》,台灣譯《游牧人生》)卻變成了「寂靜嶺」,內地網絡鴉雀無聲。原本已確定的國內上映計劃也「後會無期」。

當二月底獲得金球獎時,她還是《環球時報》口中的「中國驕傲」,如今卻成了敏感詞。原因是網友扒出她2013年接受Filmmaker雜誌採訪時說:中國「到處是謊言」。隨即將她打成「叛徒」,說她「辱華」。

翻看原文,該採訪段落(現已被刪除)是關於當年她指導的電影《哥哥教我唱的歌》。作品中印第安少年的生活環境和叛逆的性格引起了趙婷的共鳴。她在解釋這種共鳴時說道:

「It goes back to when I was a teenager in China, being in a place where there are lies everywhere.」 「A lot of info I received when I was younger was not true, and I became very rebellious toward my family and my background.」

首先這段話在當時的語境中重點在印第安少年角色的心境,而非中國。趙婷並非煽動政治議題,只是描述自己的感同身受。這與其他公眾人物宣揚反華立場完全不同。

其次,她說的是自己青春期叛逆的心態。誰沒年輕過?小時候可能某件很小的事就被我們誤認為是全世界,走不出,想不開,記一輩子。這個時期即便有偏執的想法也無可厚非。

第三,平心靜氣的講,中國社會有很多問題,甚至有很多虛偽和欺騙,這是應該是有識之士的共識。難道社會中「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的糟粕文化不是真的?難道厚黑學不存在?難道中央反腐,反「兩面人」是無中生有?趙婷不是胡說,只是她的言論正好契合了一些西方媒體最喜歡的主題:一個移民海外的中國人站出來批評中國。她當時可能沒有考慮到這一點,掉進了刻板印象的陷阱。

然而,這歸根結底也只是「自家人」對自己社會的批評而已,有些刺耳,但沒必要上綱上線到「辱華」的級別。即便她說的不對,那也是她多年前的言論,時過境遷,不一定代表趙現在的觀點。社會不必對這些隻言片語過於敏感,應該全面看待她,不要因為某個「不正確」就完全否定一個人。

在奧斯卡領獎台上,趙婷引用了三字經中的「人之初,性本善」來闡述自己藝術思想。這部經典是中華文化的縮影,而「人之初,性本善」正是中華文化的基礎,也是中西文化不同路的根本原因。人性本善與人性本惡兩種思維的差異,可以說是中西價值觀差異的根源,尤其在中西意識形態日趨對立的今天,更為明顯。趙婷在全世界關注的平台上講出這六個字,正是身體力行宣揚中華文化,是幫助世界了解中國,絕對是愛國的表現。

請問趙婷到底是叛徒還是愛國者?

所以不要以「絕對正確」的思維看人。沒有缺點的那是孔子,事事都說得謹遵國體毫無瑕疵的那是外交部發言人。球王馬勒當拿污點無數,但不妨礙人們欣賞他的才華,也無人將他封殺。那為何要剝奪趙婷的才華被國人看到的機會?

國家領導人推崇文化自信,然而要求「絕對正確」不是文化自信,而是自卑。好像我們只能接受「絕對正確」的話,只要一言不合就翻臉。難道趙婷創造的一切美好因為這一句話都變得醜惡?難道趙婷這一句話就能傷害全中國人民的情感?那中國人民的情感也太脆弱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需要智慧和格局,而不是封殺與審查。

社會是複雜的,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看法。至於趙婷的為人,趙婷的作品,趙婷的藝術思想到底怎樣,完全可以留給觀眾去評價。人們可以不喜歡,可以爭論,但不應動不動就封殺消滅。為「不正確」留出空間,這才是真正的文化自信。

後記:《浪跡天地》描述的是一名美國中年女子遭遇次貸危機後失去了一切,駕車四處流浪的故事,是實實在在的一部「辱美」影片。如果在中國上映,民眾會因趙婷的中國人身份慕名而來,藉此了解美國社會的「陰暗面」,難道不是更能提升民族自豪感?站在官方的立場上,這是多好的愛國主義教育素材。然而,奉行「文化自卑」的官員們主動放棄了這個送上門的機會,實乃黑色幽默。

想起那句話:自信的人運氣不會太差,自卑的人運氣不會太好。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