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論壇:美日峰會與東亞區域關係

2021-05-11
 
AAA

1.jpg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所長袁征 (中評社 陳潔瓊攝)

2.jpg

5月7日下午,中評智庫基金會在北京舉辦了以《美日峰會與東亞區域關係研討會》為題的「中評智庫思想者論壇」。(中評社 陳潔瓊攝)

3.jpg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胡繼平 (中評社 陳潔瓊攝)

4.jpg

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中評社 陳潔瓊攝)

5.jpg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黃大慧 (中評社 陳潔瓊攝)

6.jpg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董向榮 (中評社 陳潔瓊攝)

7.jpg

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中評社 陳潔瓊攝)

8.jpg

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王鍵(中評社 陳潔瓊攝)

9.jpg

研討會現場 (中評社 陳潔瓊攝)

5月7日下午,中評智庫基金會在北京舉辦了以《美日峰會與東亞區域關係研討會》為題的「中評智庫思想者論壇」。會議邀請多位國際問題和中日關係專家,在拜登上台已滿百日、美日首腦舉行會晤的背景下,探討當前美國對華戰略態勢、中日關係與台灣問題,以及中美關係與東亞區域關係未來的中長期走向。中評智庫基金會高級研究員、中國社科院研究員王鍵主持會議。

中國社科院美國所副所長、研究員袁征從拜登政府的百日新政分析其對華政策傾向表示,在戰略定位上,中國是美國的頭號戰略競爭對手;美國接下來強調意識形態和幹預中國內部事務的想法將更加強烈,未來可能會繼續插手台灣、香港、新疆、西藏;拜登政府在貿易逆差、國有企業補貼等方面的立場和特朗普政府沒有差異;拜登政府會採用「小院高牆」的手法,未來中美科技競爭會白熱化;拜登多次強調要基於「規則」,這將涉及到知識產權、國有企業等多個議題;拜登還注重盟友的合作,打造對華統一戰線,在意識形態方面打造全球民主聯盟。袁征認為,日美同盟關係一直是日本外交的基軸,從日本對華戰略來看,日本是從負面角度看待中國的崛起,希望依託美國遏制中國崛起。

現代國際關係研究院副院長、研究員胡繼平認為,對日本來說,對付中國崛起是外交領域的首要課題,拜登的戰略方向符合日本遏制和打壓中國的要求。現在,日本不僅選邊站隊,而且在這個過程中發揮着比較重要和積極的作用。他在談到釣魚島時表示,日本實際要以釣魚島為抓手,讓釣魚島成為工具,拉住美國,與此同時,日本在台灣問題上也向前走了一步。日本現在的意圖表現得更為明顯,就是試圖以民主價值觀為標準,構建新的國際秩序。淡化歷史問題,強調民主價值觀談將成為日本的長期戰略。未來由於日本和美國戰略上的一致性,中方在印太面臨的戰略壓力將增大。他指出,中日關係中老的問題一直存在,並缺乏戰略性的引領,同時,日本國內的輿論環境對中日關係的發展非常的不利,從大環境下來看,在拜登第一個任期,中日關係是不樂觀的。

清華大學教授劉江永在談到中日關係時重點分析了當前面臨的釣魚島爭端與過去相比的不同。他指出,這一爭端已不再是可以擱置的局部問題,這源於當前國際局勢發生了變化,而釣魚島問題是日本目前最重要的抓手。現在,日本不再承認中日間有領土問題存在,也不承認中日雙方就領土爭端達成過共識,同時,由於日本在釣魚島問題上不佔理、不佔勢,因此日方希望美國政府能夠明確表態,借釣魚島撬開中美關係。他指出,在釣魚島問題上,日本的民族認同和向心力正在增強,實際上日本在這一問題上正在通過「洗腦」打造自己的「軟實力」,進而製造中國威脅論,推動日本修憲。他強調,釣魚島不是有爭議的問題,釣魚島是中國的固有領土,既然中日雙方在釣魚島主權歸屬上有不同的認知,應該要進行公開的、理性的交流和溝通。

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副院長、教授黃大慧認為,日美首腦會談旨在加強日美同盟關係,會談公開點名批評中國,展現日美攜手遏華,這也顯示出中日關係降到近期最低點。與中國周邊其他國家不同,日本對中國的崛起採取了以制衡為主、對衝為輔的戰略。實際上日本的戰略始終未變,只是由於之前對華政策的外部環境發生變化,而與中國協調,現在基調返回,出現了對華政策倒退。對於2018年以來重回正軌的中日關係是否結束了這一問題值得我們思考。與日本不同的是,韓國面對中國崛起採取了對衝策略,將中國發展總體上作為本國的發展機遇,這意味着韓國對華政策與日美步調不完全一致。他認為,未來中日關係不會太樂觀,台灣問題將成為中日爭端的焦點,新時代的第三個十年將會重點關注台灣問題。

中國社科院亞太研究所研究員董向榮分析了美國政府換屆以後的對朝政策。她指出,首先,現在美方不會再用特朗普時期自上而下的方式處理與朝鮮的關係,而會回歸建制派對朝關係的正軌,這是較大的變化,另外,韓國的角色能否再發揮一定的作用值得關注。她指出,日前舉行的美日峰會對美國的半島政策有一點重要影響,就是要求朝鮮所有的導彈都要在規範的範疇內,這和特朗普時期相比是一個重要的變化。對於朝鮮半島來說,接下來只要朝鮮不進一步採取行動,它的國際環境就不會再惡化。她認為,日前舉行的G7外長會聯合公報中的涉朝內容,主要強調了人權、價值觀和CVID式棄核,把特朗普時期的對朝政策糾偏了。現在半島局勢表面平靜,但仍然處於暗流湧動的狀態。

 外交學院教授周永生認為,當前東亞地區大格局主要發生了以下四點變化。第一,日本在中美之間的相對中立向日美緊密的格局轉換;第二,美日印澳四國聯盟轉變為以美日兩國為基軸,美日此次首腦會談中明確提出美日兩國成為四國聯盟的核心,表明日本國際地位的提升,超越了印澳,與美國形式上平起平坐。第三,由特朗普政府後期對中國全面打壓戰略變為競爭、對抗、合作的全面戰略,在這方面日本會全面追隨美國;第四,日美此次聯合聲明中明確表示美國支持日本增強軍事力量的擴張,意味着給了日本合理的擴張軍備的名頭,這一舉動有可能會推動日本處於僵局的修憲。

最後,主持人王鍵在發言中回顧了近期舉行的美日「2+2」對話和日美首腦聯合聲明,指出日美正攜手深度介入台海地區。他談到,基於日本的國家利益主要經濟利益,秉持安倍對外戰略的菅義偉內閣仍以穩定對華關係為要,很難因為台灣議題而與中國徹底翻臉,但非常「熟知」兩岸的日本始終在「妙用」台灣問題試探中國的底線,同時觀察中美矛盾的程度,以為日本保持足夠的戰略迂迴與「對衝」餘地。王鍵認為,台灣問題涉及中日兩國的歷史、戰略布局以及地緣衝突,更關係到中國的核心利益。而日本基於歷史、地緣政治因素,對台灣問題的關注含有更大的現實利益考量。未來的日台關係將持續結構性矛盾交織,此起彼伏且跋胡疐尾之「低潮與徘徊」。

 

文章原刊於《中評社》。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