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尚明:香港是否有足夠醫生?

2021-06-16
周尚明
專科醫生.民主思路成員
 
AAA

WhatsApp Image 2021-06-15 at 12.23.19.jpeg

近年,於坊間不斷有人問及標題的問題。筆者在撰寫此文章時,正值「2021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進行修例,希望可以透過增加醫生來改善香港的醫療服務。但是否真的可如大家所願呢?

眾所周知,香港的醫療系統是實行「雙軌制」(dual track system):公營系統及私營系統,兩個系統相對獨立,當中的參與者(包括醫護人員及病人)較少有「轉軌」的情況;另一方面,香港的醫療系統也可以服務分類:基層醫療(primary care)及專科醫療(specialist care)。政府修例的原因是「公營專科服務輪候需時」,個別專科例行類別個案的輪候週數達三位數(即大約兩年多時間),因此問題是發生於公營專科醫療服務中。

在此背景下,我們在審視「醫生是否足夠」時便要多作少許的工夫。跟據衞生署的數字,於2019年底香港共有約15000位醫生,當中公營機構與私營機構服務的各佔一半;而跟據該署「2018年醫療衞生服務人力統計調查」,曾/正接受專科(家庭醫學除外)訓練的醫生佔67%;同時,於2019年香港人口約為750萬,而跟據香港政府統計處「主題性住戶統計調查 第 68 號報告書」 ,入住公營醫院及私家醫院的市民比例約為七三之比。如以以上資料計算:

aaa.PNG

由此看來,公營醫療系統內的專科醫生數目的確少得可憐;也能明白為何私營醫療系統會表示現時已有足夠的醫生。

因此,如想把公營專科醫療輪候時間縮短,把「每一千名市民有0.96位公營專科醫生」的比例提升的確是有需要的。增加醫學生的名額,甚至成立第三間醫學院,對於面對人口老化問題的香港社會而言,長遠來說一定有好處:然而一位醫學生需要6年才可畢業,完成一年實習後,才可開始最少六年的專科培訓,所以只靠增加醫學生名額或醫學院數目去改善公營專科醫療輪候時間實有「遠水救近火」之嫌;在這情況下,引入非本地培訓的醫生的確是有道理的:唯引入的人手必須全部投放於公營系統中,才可有望解決有關問題。

 

1. https://gateway.euro.who.int/en/indicators/hlthres_241-specialist-medical-practitioners-per-100-000/

2. Laugesen M.J. Do other countries have a better mix of generalists and specialists? J Health Polit Policy Law (2018) 43(5): 853-72

 

文章只屬作者觀點,不代表本網立場。

 

延伸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