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12種過冬水鳥20年間大減 與停棲地黃海地區生態價值大減有關

2021-06-25
 
AAA

 Photo 1 (1).jpg

有調查發現42種南下過冬的水鳥物種中,有12種在過去20年顯著減少,包括紅嘴鷗、黑水雞等。參與調查的學者表示,研究結果表明,社會有迫切性採取保育行動。

嶺南大學科學教研組和香港觀鳥會舉行首項聚焦中國沿海的研究,調查42種后海灣水鳥在過去20年間的種群數量變化,以評估東亞至澳大利西利亞遷飛區對水鳥的不同威脅和影響。研究團隊分析了1998年至2017年間的數據,發現有12個物種的種群數量錄得顯著減少,包括紅嘴鷗、黑水雞、磯鷸、翹鼻麻鴨、卷羽鵜鶘、白骨頂、綠翅鴨、赤頸鴨、白腰草鷸、蒼鷺、灰林銀鷗,以及針尾鴨。其中白骨頂、針尾鴨,以及卷羽鵜鶘三個物種,在區域評估中的種群數量呈下降趨勢,應當緊急保育。

Photo 3_Common Shelduck_翹鼻麻鴨.jpg

(翹鼻麻鴨)

不過研究亦發現有9個物種顯著上升,包括黑臉琵鷺、黑翅長腳鷸、池鷺、青腳鷸、白腰杓鷸、大濱鷸、小鸊鷉、太平洋金斑鴴,以及反嘴鷸等。

Photo 2_Black-faced Spoonbill_黑臉琵鷺.jpg

(黑臉琵鷺)

研究團隊認為水鳥種群數量變化,與繁殖地和停棲地有關。其中黃海地區作為水鳥的停棲地,當地泥灘在過去50年因為沿海開發而令生態價值大減超過一半,而且體型較大的物種比小型物種減少得更多,估計與人類狩獵有關。

嶺大科學教研組助理教授宋亦希表示,研究結果表明,社會需要迫切採取保育行動,以扭轉棲息地急劇減少和劣化帶來的負面影響。

香港觀鳥會總監余日東就指,米埔和周邊一帶的濕地,物種數量呈上升趨勢的情況相對較好,反映現時后海灣地區的濕地保育可能發揮作用,他認為要確保並加強現有的保育政策,確保水鳥長遠的存活率。

 

延伸閱讀